羅洋
摘 要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多種方法再現歷史情景,讓學生“看見”和感知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感知形成理解和記憶,使之輕松掌握歷史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情景再現 課堂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116-02
再現歷史情景,是指教師在課堂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途徑或教學媒體,再現、模擬或創設相應的歷史情景,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看得見,摸得著”,輕松掌握歷史知識,達到持久記憶的目的。通過場景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和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再現或創設歷史情景,符合中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再現歷史情景的方法很多,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選擇多種方法,再現歷史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再現或創設歷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1)逆向思維法。這是一種將歷史人物進行角色變換,對其可能出現的結果作出判斷或評價的方法。例如我講《戊戌變法》一課,當學生為袁世凱的告密而憤恨之時,我話鋒一轉: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出賣,戊戌變法能成功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沸騰一片。(2)史料分析法。這是通過對歷史遺跡、文物以及流傳于民間的傳說、故事、歌謠等史料進行綜合分析,以考察某一地域某一歷史時期或某一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影響的一種方法。如“太平天國在揚州”這一專題,就需要學生對太平天國在揚州活動的史料、遺跡以及傳說故事能作盡可能多的收集,然后再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綜合,從而得出客觀而科學的結論。實踐表明,這種學習方法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宜為高中學生采用。(3)設問法。這是一種以歷史的真實角色出現,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策略所引起的必然結果作出判斷或評價的方法。如我在講授《兩漢與匈奴的和戰》時,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漢初中原的貧困、北方匈奴的強悍以及白登之戰的情景,之后設問:西漢政府無力抵御匈奴,可是匈奴又不斷南下進犯,時刻威脅著西漢的安全,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對“和親政策”的理解就比較深刻了。
二、通過角色扮演,再現歷史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歷史情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身臨其境,讓學生真切體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中各種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激發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體驗和經歷中,對歷史的發展形成更直觀、更真切的認識,學生在扮演或觀看過程中輕松掌握歷史知識,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歷史意義的構建。如講《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我讓學生扮演秦朝的官員到全國去旅游,旅游的過程中遇到語言聽不懂,文字不認識,道路狹窄車輛過不去,買東西因度量衡不一樣而造成的缺斤短兩、付錢幣擔心不流通而拒收的客觀情景。學生表演后,我趁熱打鐵質問:(1)通過同學的精彩表演,你看出秦朝當時存在哪些社會問題?這對秦朝的統治者有什么影響?(2)針對這些影響秦朝統一的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應該采取什么辦法?(3)看看你的辦法是否與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相同?秦始皇的這些措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親身體驗,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歷史知識。
三、觀看視頻,再現歷史情景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運用于教學中,既推動了教學手段的更新,又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像、微機的演示,能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情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歷史情景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情趣,活躍思維。1840年到抗日戰爭這一百多年來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史、恥辱史,也是中華民族反帝愛國斗爭的歷史。為了使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深刻的體驗,我組織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觀看電影《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風云》等。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看到了侵略者的殘暴行為,目睹了清政府奴顏屈膝的賣國行徑,聽見了無辜百姓凄厲的慘叫,領略了愛國將領的民族氣節,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當再回到課堂講述這些歷史時,學生的體驗以及認識事物本質的悟性大大提高。閉關鎖國必然導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發自內心的吶喊。在這里,情景為課堂教學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礎,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欣賞音樂,再現歷史情景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教師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景,創造氣氛。事實上,大部分音樂作品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搜集相關的革命歌曲。比如《長征組歌》《地道戰》《南泥灣》《松花江上》《到敵人后方去》等。為教學做了充分準備。在講“九一八”事件的時候,我先給學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讓學生體會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聽歌,學生深深感受到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的悲痛之情,完全被這首歌曲震撼了,在這種情景之下學習,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課的學習,他們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對東北三省的淪亡,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五、通過語言描述,再現歷史情景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很大。這說明,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應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運用豐富生動、形象幽默、優美明快的語言與情景的展示相結合,隨著歷史進程的繼續,或悲愴感人,或喜悅動情,達到藝術感染教育的效果,使學生頭腦中再現清晰的、真實的歷史。比如,在講述鄧世昌犧牲時我深情地說道:“致遠號”按照鄧世昌的命令開足馬力向敵艦“吉野號”撞去,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紛紛落水陣亡,鄧世昌也掉入波濤之中,這時,他的愛犬游過去救他。鄧世昌見全艦將士都壯烈犧牲,毅然推開愛犬,被波濤卷去……我在講到高昂處,提高了聲調,加快了節奏,講到悲壯處,降低了聲音,放慢了速度,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精神專注地聽講,深為鄧世昌的英勇行為所感染。
再現歷史情景的方法很多,例如穿插故事、利用多媒體、合理想象、懸念式結尾等,都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幾點要求:情感是歷史教學的靈魂,飽含情感,閃耀著智慧之光的課堂環境,才能稱之為情景。再現教學情景時要立足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設置情景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有利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創設形式應常用常新,要力避重復,否則學生會產生感情上的倦怠。
總之,再現情景在歷史教學中可以起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去感悟歷史,啟發他們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不過我們在運用情景教學的時候,也應根據課堂實際和學生實際,把情景教學與新課標的重難點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逐步實現學習目的。
參考文獻:
[1]睢文龍,馮忠漢,廖時人.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陳柏林.高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應用實踐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3]魏淑芳.情境教學法在中學歷史課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2011,(3).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