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強烈地沖擊著高校校園,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成為了受新媒體技術及環境影響最深遠的群體。眾所周知,相對于舊媒體,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中逐漸展示了非常大的優勢,但不可否認,新媒體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如何在新媒體迅猛發展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與渠道,創新其工作手段,規避新媒體的負面影響,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戰 機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65-02
一、新媒體的涵義
關于新媒體的涵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至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文的認為,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它主要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電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一般是數字、文字、圖像、視頻等整合為一體的復合媒體,如以計算機為終端的互聯網絡,以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為工具的微信、微博、QQ平臺,依托互聯網的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等,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的外延是不斷發展著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說:“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p>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的高普及率和覆蓋率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也被不同程度文化的人所接受,特別是在校大學生,新媒體應用普及率技術是百分之百,因此新媒體對大學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1.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提出了挑站
新媒體帶來的信息爆炸,增加了大學生對海量信息的選擇難度。我們知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向學生傳授思想道德知識,還要訓練學生的思想道德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增強價值判斷的能力,從而在面對各種多媒體信息的時候,有辨識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讓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踐行。然而,從整體上看,網絡并沒有主觀的責任機構,用戶使用的限制性很小,很多學生對網上的信息難以追查或者核實真假,這就讓各種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利用這種情況,進行各種非法宣傳。由于多媒體多渠道傳播信息的特點,教育者很難在網上指導學生進行信息選擇。面對巨多的信息,大學生還沒有具備很強甄別信息的能力。于是,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對大學生已有的價值觀念進行了非常強烈的沖擊;另外一種就是有利于讓大學生梳理新的價值觀念。這新的價值觀念,我們要一分為二來看待。一是這種觀念利于大學生的成長,符合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二是這種價值觀念是與社會發展相違背的,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國家發展。所以,新媒體一方面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但其自身帶來信息的海量性和信息選擇的矛盾性,能否達到本來要達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否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者思想道德境界,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作者認為,利用新媒體去加強和教引導大學生如何選擇和甄別信息,從而提高攫取信息的有效性,增強信息選擇的能力,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首要挑戰。
2.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挑戰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同時防止一些人利用網絡傳播錯的思想和信息,已經成為高校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1]。因此,規范網絡倫理和網絡道德,凈化網絡內容,在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應該要有所體現。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那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契合時代需求的內容要不斷充實進來。
3.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挑戰
外來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網絡領域,西方文化強勢占據支配和控制地位,尤其是美國文化。美國過作為國際互聯網的發源地,是掌握互聯網核心技術最多的國家。有學者指出:進入交互網絡,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進入了美國文化的萬花筒。這種文化融合對促進民族進步有著積極影響,同時負面印象也顯而易見。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霸權文化的沖擊和多元文化沖突的時候,如何使主權國家能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堅持主導性文化和多樣性文化的辯證統一,這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中面臨的挑戰。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新媒體的出現,既有挑戰,也有給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機遇中我們應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與方法。
1.新媒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新媒體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幾乎所有信息都能在網絡上瞬間生成、瞬間傳播,具有實時互動,高速共享,多路傳遞,隨時隨地獲取和傳播的特征?,F在,只要在網絡上輕輕一點,世界另一端的信息,就馬上能收到。通過網絡,可以隨時了解世界各地政治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可見,新媒體的出現,有利于及時傳播健康、科學、文明、正確的思想教育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開設網絡輿論陣地,進行廣泛、及時的宣傳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2.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手段
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教育手段,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學生內心。鄧小平說:“我們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根本的內容沒有變、我們的優良傳統還是那一些。但是時代條件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對象不局限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2]長期以來,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座談、討論、談心、社會實踐等形式為輔助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手段,而在新媒體時代,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QQ、微博、微信以靈活、快捷的特點,日益成為一種具有良好作用和獨特優勢的教育載體??偠灾旅襟w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開辟了新領域,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新手段。作為一個新形式的公共領域,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即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的巨大影響是不容質疑的。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秉承主動介入、把控、和主導這一領域,讓新媒體為教育者所合理利用,具有非?,F實意義和重要意義的。
3.新媒體為加強對外宣傳教育提供了新陣地
美國往常總是以世界霸主的姿態,對中國的人權狀況進行扭曲。中國通過互聯網等媒體,發表了美國的人權狀況,對美國踐踏人權的實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既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也使我國民眾人情了美國對話外交打人權牌的別有用心。不僅如此,通過新媒體,我們可以了解國家的政治發展動態,不僅有曲折有血淚,但黨和國家正在努力,讓中國強大起來。例如,2017年3月份開始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展示了黨中央反腐的力度,讓許多大學生了解到國家的反腐決心和動態,對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
四、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途徑
1.高校教育者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引領網絡輿情
新媒體只是媒介,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內容才是根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把握新媒體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工作中講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具體做法就是:一方面,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做到“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已發規范有序運行?!彼裕咝K枷胝谓逃ぷ髡咭ㄟ^爭奪話語權,建立新媒體思想宣傳陣地,搶占網絡輿情導向制高點,旗幟鮮明地宣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我們在新媒體傳播內容的話題選擇時,不僅要做到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又應做到以我為主,正確引導學生輿論走向。
2.建立與學生平等對話和有效溝通引導的良性互動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天然性的優勢被大大縮小,在新媒體編制的網格中,他們是和大學生一樣平等的節點。我們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完成大學生群體從傳統媒體下的“教育客體”到新媒體下的“應用主題”的觀念轉換,主動深入校園BBS、學生QQ群、微博、微信群等來了解同學們的言行表現,利益訴求和思想傾向,及時發現他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話題,從而進行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面對學生發出的不同聲音,不能總是“堵”,而是善于“疏”。教育者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
3.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自己培養媒介意識素養的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中,大學生既是被動教育的客體,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要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引導他們學會對信息的進行批判的反應模式,不是一昧地接收信息,卻不會辨別信息的真實真偽。日常工作中,引導學生學會掌握和運動媒體傳播信息的技巧,學會選擇媒體,讓媒體成為自我發展道路上的助推力,從而避免負面信息對自己的影響。
總之,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利用新媒體的積極作用,防范負面影響,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政府、高校、家庭、學生“四位一體”的育人體系,讓全社會的力量得以整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2000年9月22日.
[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頁.
作者簡介:何玉花,(1988-12),女,漢族,廣東湛江,碩士研究生,單位:廣州工商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