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蘭
一個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對他今后的生活、學習、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把自己的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要什么給什么,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更不讓孩子做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舒坦生活。在家生活上一切由父母包辦,無自理能力,有的連吃飯都要喂、要哄,甚至要大人陪著上廁所;有的上幼兒園要背、要抱;午覺時父母幫著脫衣,父母臨走時還要囑咐老師幫關照:“我的孩子小,起床時幫他穿穿衣,穿慢了會感冒。”等等。結果,孩子被寵壞了,什么也不會做,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難立足社會,因此,父母在對孩子悉心呵護、體貼入微、懷有無限期望時,也應責無旁貸地耐心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從以下幾點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教給孩子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
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教孩子正確的穿衣服、疊被、洗臉、系鞋帶、解大小便、使用便紙等,孩子剛開始如果做不好,家長千萬別生氣、發火,或干脆自己替他做,而要耐心溫和地說教;孩子稍有進步,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以增強孩子做事的信心和愉悅感。這樣,下次再叫他做類似的事情時,他才會積極愉快地去做。久而久之,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二、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家長要善于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掃掃地、拿拿碗筷,洗一洗手絹、襪子,學著摘菜、洗菜、擦桌子等,千萬不要顧慮孩子做不對,累壞了孩子。當事情完成得不太令人滿意時,家長不要表現出生氣或不高興的樣子,要和顏悅色地鼓勵孩子:別泄氣,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做好。孩子在家長的表揚和贊許中體驗到勞動成功的愉悅,同時,也在勞動中培養了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
三、讓孩子自己決策
孩子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斷。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戲角怎么布置?和誰玩?玩什么?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做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做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決斷,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辦,讓孩子決策。
四、訓練孩子的自救技能
知和行是有一定距離的,孩子有時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去處理一些帶有危險性的事情,這就需要父母在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救技能。可人為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如果被反鎖在家里,你該怎么辦?”引導孩子設想出各種自救方法并進行演習。各種活動既是游戲,又是摸擬練習,孩子非常喜歡。同時,這種活動還能培養孩子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品質。
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他們終將走向社會。因此,家長不僅要細心地愛護孩子,更要注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個體。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