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 全面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自信心、專注性、合作精神和反應能力,促進人格健全發展。我在開展苗族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鄉》一課的教學中,以節奏律動、樂器的運用、樂譜圖形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歌曲,并準確地唱準歌曲,高質量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關鍵詞 節奏 律動 樂譜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145-02
在音樂教學中,提出音樂教學應該回歸原本,而原本的音樂絕不只是單純的聲音曲調,它應該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親自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音樂是一門氣氛活躍的藝術課程,可是目前,實際的小學音樂教育和先進的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法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改進的余地。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是將音樂課上得較為沉重,過度地偏重樂理知識,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激發和體驗,也忽視了兒童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積極性、個性和創造性,將原本生動活潑的音樂“學堂”變成生澀難懂、抽象無趣的樂理“講堂”,使得孩子們難以感受音樂的美妙。
一、注意從節奏入手,幫助學生提高音樂感知力
在音樂中,節奏是音樂進行時間組織的體現,它不需要任何技術準備,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生理)心(心理)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富有生命意義的音樂要素。人的本能會使人們在聽到音樂后,身體官能的節奏動作會自然作出反應。比如,聽到音樂,人的身體會自然地產生運動趨勢,聽到戰鼓、軍樂人們就會情緒高漲、熱血沸騰。節奏可獨立表現音樂的內涵,同時又是舞蹈、音樂及語言所共有的基因。因此,我們以節奏為契機,將三者融為一體,實行有效貫通,在不借助他類器具的前提下,通過肢體活動反映出較強的直觀節奏感覺,令孩子深刻感知并領會,有效降低音樂活動的難度。
二、實行舞蹈動作與節奏結合,感知高山族民歌舞蹈的風格特點
人的動作本身富有節奏動力,音樂教學可以通過動作來發展其對節奏的直接感受和體驗。這種方式可以培養人們敏銳的感受能力,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感知音樂。作為歌舞類的樂曲,自然少不了舞蹈動作的配合。為學生們連貫地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動作,羅列如下:三步一踢(即左、右、左地踢);踏步向前并雙手上舉,做出揚掌動作。根據歌曲的情緒,為歌曲設計加入舞蹈。具體的設計為:1~2小節三步一踢;3~4小節(即音符la的延長處)做敲擊杵舞的節奏,這里敲擊節奏可以改為2次拍手加3次拍腿的律動;5~7小節雙人或多人手拉手,踏步向前并雙手上舉,做揚掌動作;8~9小節做敲擊杵舞的節奏;10~13小節三步一踢;14~16小節踏步向后退,雙手從前上方落回原位;17~18小節做敲擊杵舞的節奏。加入舞蹈律動后,學生們將之前對高山族人生活的好奇心轉化在了舞蹈動作中,參與度頗高,并且在舞蹈中,他們會跟隨音樂旋律自己表現,自由地改編動作。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節奏感,又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興趣,并能讓兒童更好地感受音樂情緒。
三、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自信中表現
自信,是一個人對某件事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它給人的感覺是放松、大膽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讓每個學生樹立必備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只有讓學生充滿了自信,學生才能大膽地表現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但傳統的音樂基礎教育尤其是唱歌教學,注重學生的識譜教學、強化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忽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以前音樂課的環節大多都是這樣的:發聲練習——節奏練習——視唱——識譜教學——歌詞教學。當學生進行了這些枯燥而困難的練習后,已經顯得很疲憊,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對練習中的難點產生了畏懼甚至厭惡的情緒,他們的自信心從何談起?從何而來?至于那些在公開課上出現的學生很快就能將每個環節表現得十分到位的課堂,顯然是虛假的。現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新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許多教師都已經意識到了音樂課中“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再加之現在的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難度也降低了許多,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也減輕了不少。盡管如此,我們在教學中同樣會遇到一些讓學生不易掌握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處理教學中出現的難點,使他們能有克服困難的信心
四、豐富上課形式,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培養學生的表現力
當今的電視節目豐富多樣,電視普及率也非常高,學生們往往從電視上就可以知道許多歌唱家和歌星的名字。我曾經就將許多歌唱家和歌星的演唱錄象、以及一些文藝會演節目的錄象通過電視讓學生們欣賞,特別是一些非常著名的歌唱家、小歌手的錄象非常有用,比如宋祖英、湯燦、安妮、姚瑤等,每次我都用幾乎大半節課的時間讓孩子們觀看,他們從中既受到了美的薰陶,又讓他們感受了歌手們那超人的表現力,從而激勵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學習音樂。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彭文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奧爾夫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企業家天地,2010,(03).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