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彭波++唐運蓮++程愛蘭
【摘要】目的:探究微課早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學生給予常規病理學教學,觀察組學生則給予微課病理學教學,比較兩組學生的病理學學習效果及上課積極性。結果:觀察組學生的病理學理論成績82.74±5.06分、操作成績84.56±5.37分均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4.83±4.48分、75.69±4.77分,上課積極率97.14%也高于對照組學生74.29%,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課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微課 病理學 學習效果 上課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16-02
一、前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也帶動了教學方法的變革,當前傳統的上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醫學專業的教學,當前沉悶、枯燥、質量低下的教學現狀也提醒著教育工作者進行創新。創新教學手段不僅是當前常規專業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也是醫學院教師需要探究的課題。本文給予醫學院護理學專業學生微課教學,探究其教學效果,結果如下。
二、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的70名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兩組。研究前所有學生均進行一次摸底考試。納入標準:有提高自身學習成績愿望的學生。排除標準:摸底成績在60分以下的學生。考試成績在60分以下的排除在外。其中,對照組學生男9名、女26名;年齡19~21歲,平均20.32±1.23歲;摸底成績62~83分,平均72.65±5.59分。觀察組學生男10名、女25名;年齡19~21歲,平均20.41±1.14歲;摸底成績61~86分,平均73.38±5.66分。兩組學生一般資料并無較大差異,具有比較價值。
2.方法
(1)對照組
該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方案:按照常規方案備課、理論授課、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等。
(2)觀察組
該組學生采用微課教學,具體如下:①根據教學內容老師準備相應的教學視頻,大小在幾十兆左右,內容為老師理論、操作等方面的授課錄像,或者老師可上網查找相關微課件;②創建教學交流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將教學視頻上傳到共享平臺,要求學生在課前觀看;③課堂上根據學生課件觀看的課件內容向學生提問相關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可向老師提問對于該課時內容存在的疑問,老師進行當堂解答;④課后作業,老師要求學生下載作業視頻或者將作業上傳至共享平臺,如在視頻中錄制相關患者的發病癥狀,患者觀看視頻后根據已有信息判斷患者的疾病以及治療方案等;設置交流區,學生在交流區發表自己的觀點,老師根據學生發表觀點評定學生的平時分。⑤在交流平臺發起對相關話題的討論,如“組織損傷的免疫機制”、“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等,促進學生的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對教學問題的交流與溝通。兩組學生均接受相同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長均為40個課時,40個課時后進行理論、操作的考評。
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包括理論、操作兩部分,滿分為100分;根據學生平時到課、回答問題的情況將上課積極性分為積極、一般、消極3個標準,其中,①積極:在整個研究階段,學生到課率在90%以上,課堂上無開小猜、遲到、早退等情況,且上課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②學生到課率在80%以上,課堂上無開小猜、遲到、早退等情況,且基本上能回答老師的提問;③學生到課率不足80%,存在上課遲到、早退、開小差等情況,對于老師的提問消極、敷衍對待。④上課積極率=(積極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4.統計學處理
使用軟件包SPSS 20.0對本研究中收集到的計數、計量資料作統計學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結果則用t檢驗;計數資料均用(n,%)的形式表示,結果用χ2檢驗。如兩組的數據差異明顯,則用(P<0.05)表示,同時也說明兩組存在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1.考試結果比較
對兩組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比價,結果發現觀察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P<0.05。見表1。
2.上課積極性比較
對兩組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表現進行評定,對照組學生上課積極例數10例、一般14例、消極9例,上課積極率74.29%;觀察組學生上課積極例數13例、一般19例、消極1例,上課積極率97.14%。兩組學生上課積極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χ2=4.47,P=0.006)。
四、討論
當前微課教學理念逐漸被各階段教育所接受,提高微課教學能力成為對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考驗。微課教學相比于傳統課堂更為靈活,學生可通過微課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從而打破傳統教室教學的局限性[1,2]。僅僅需要手機、電腦,學生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進行學習,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此外,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微課教學更為新穎、內容更為豐富,能夠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3]。對于病理學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引起理論、概念性的知識較多,因此傳統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沉悶,教學的效果也相對不佳。要轉變當前沉悶、枯燥的病理學教學現狀,微課教學的引入成為一個創新發展的契機。微課教學通過將完整的課時分割成幾個知識點并做成視頻,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效果選擇課件學習,做到了因材施教[4,5]。在病理學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將理論課變得更為生動、影響,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研究中,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上課積極率也高于對照組學生,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 微課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名卓,祝智庭.視頻微課的實用學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01):90-96.
[2]張海榮.微時代“微課”的設計與制作[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03):245-247.
[3]張云莎,姜希娟,范英昌,等.利用微課程促進中醫院校病理學教學質量的研究與反思[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03);260-263.
[4]王立偉.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0(05): 30-32.
[5]魯華.微課在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信息,2014,2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