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因理論性太強,容易走向“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本文本著歷史人物的生命歷程更能打動聽眾的認識,探討 “小人物大歷史”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讓教學更有活力。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 馬應彪 小人物大歷史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24-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 對于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堅定他們的共產主義信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這門課程因理論性太強的原因,使得過程非常容易走向“枯燥”,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提高教學質量,讓教學有活力,是教師們的責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感于此,本著歷史人物的生命歷程更能打動聽眾的認識,試著采用“小人物大歷史”的教學模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今不揣淺陋,總結成文,希望通過與同行交流,能互相提高。不足之處,請同仁不吝指正
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現狀
普遍來看,各個高校的思政課存在很多相同的問題。
第一,學生大都存在“輕”思政課的思想。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思政課之一,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因理論性很強,與現實聯系不直接,不會對就業帶來直接的幫助,學生輕視思政課成為普遍現象。
第二,教學內容“重復”,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對中國歷史不了解的學生,將對《綱要》課不感興趣,歸因于中學階段早已學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知識僅僅是對歷史過程的再敘述,與中學課本并無差異。
高校教學與中學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后者注重知識的鞏固和積累,而前者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聯系現實的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一點,目前我們做的還不夠好。
第三,學生缺乏歷史體驗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現在的大學生都出生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他們很難領會在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時期,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而老師和課本上講的大部分學生認為是說教,缺乏說服力,難以獲取學生的認同感。
二、利用歷史人物特別是小人物教學的重要性
歷史人物在《綱要》課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特別是歷史名人,影響巨大,但是歷史不是由歷史名人獨導,小人物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側重關注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能吸引學生。以小見大的歷史研究方法也可以運用于《綱要》課教學。
1.以歷史人物講授《綱要》課的必要性
歷史人物總是站在同一時代人群中的前沿。以歷史人物講授《綱要》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歷史規律的認識。
2.小人物體現大歷史
(1)歷史人物教學不應只強調政治軍事類
大部分教師因為教材中出現的政治、軍事類人物較多,且涉及到人物的歷史影響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政治類和軍事類名人較多,而其他類型的歷史人物關注較少,不能充分挖掘出其他歷史人物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2)歷史人類學使歷史走出書本,走向小人物
歷史人類學把歷史研究的視角從事件轉移到人,從英雄轉移到普通人,從宏觀史轉移到微觀史,賦予歷史學新的觀察視角。
隨著歷史人類學的進一步發展,普通人的行為,愿望、情感和心態等精神交往活動都日漸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這種平民化的歷史,能讓不掌握話語權的人們,包括社會底層的百姓、少數族群和婦女都有發出自己聲音的可能性,使這些人的經歷、行為和記憶有了進入歷史記錄的機會,并因此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三、如何開展“小人物大歷史”的教學活動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位于廣東省中山市,近代的中山 ,人才輩出,涌現出一大批馳名中外的人物,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中國第一位買辦容閎;清末維新派先驅、偉大的思想家和著名實業家鄭觀應;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的四大百貨公司的四位創始人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的創始人等。
因此我校《綱要》課歷史人物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占據了天然的地理優勢。最有名的莫過于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卓然,他的革命與思想在課堂上當然要重點介紹。相比孫中山,其他人物對近代歷史影響比較小,但是在他們身上也能反映出近代歷史的發展。
下文為筆者的一部分教學內容,以中國百貨業的先驅,先施公司的創辦人馬應彪先生為例 ,闡述“西學東漸”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的轉型。
1.華人勞工成功的范例,反映華人勞工艱辛的奮斗史
馬應彪的一生,是一部底層人民的奮斗史,充滿艱辛但卻精彩紛呈,為近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世紀末,中國社會面臨一個巨大的轉型期,為了生計,沿海地區的勞苦人民紛紛出洋去尋找出路。華人勞工在當地的奮斗,既有血淚斑斑的一面,也不乏通過聰明才智而發家致富者。馬應彪當初因為家貧而遠赴異國,開始的時候也是從事最低微的工作,但是,有心人總是能在困境中顯現出他們的過人之處。因為不懂英語,華人在當地種的菜往往被白人低價收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馬應彪努力學習英語,甚至心甘情愿不給工資也給白人工作,這種語言的優勢讓他掘到了第一桶金,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2.創辦先施百貨,促進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1900年馬應彪在香港集資開辦先施百貨,1917年又在國內建成了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經營的現代化百貨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成為中國百貨業的先驅。近代中國,經濟商業都在外商控制之下,十分落后。馬應彪把西方先進的商業文化成功地引進國內,從而開創了民族百貨業的新路,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現在我們能在商場享受優質服務,應該感謝近百年前這位開風氣之先的廣東中山人。
3.受西方文化影響,打破傳統思維,反映西學東漸的時局
個人的能力是馬應彪成功的第一步,但先施百貨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還在于他引進了西方先進的商業文化模式。
首先提倡“不二價”,改變商店售價不一,顧客討價還價的局面,提倡明碼標價,這種破天荒的舉動是對傳統方式的反叛,也最符合商業經濟的規律。
起用女店員,改變“店小二”全都為男性的枯燥局面。公司剛開始人手不夠,便貼出招聘女店員啟事。可清末民初時女性受“三從四德”影響,不愿意拋頭露面,結果月余都沒人應聘。馬應彪的妻子霍慶棠沖破舊意識,敢為天下先,挺身而出做起第一個女售貨員。在她的帶動下,終于有女性來應聘售貨員了。馬應彪將招募的女青年,加以訓練。顧客紛紛前來,生意自然興隆。
馬應彪采用“不二價”,聘請女售貨員等經營模式變革創新了傳統思維,實際上也是明末到近代西學東漸潮流的反映。
4.受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影響
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此時的孫中山認為只有發展實業,發展經濟才能挽救中國,形成了“實業救國”的思想。馬應彪與孫中山處于同一時代,并且同為中山人,他創辦先施公司一定程度上受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 馬應彪還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他曾在赴澳輪渡上,以唱圣詩傳教為名,宣傳革命,喚起民眾。辛亥革命后,曾任廣東都督府庶務長、財政廳總參議,中山模范縣訓政委員兼財務組主任。
5.引領社會文化潮流
馬應彪創辦的先施百貨不僅是一部商業史的開端,在某種意義上,消費的發達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達。不管是新式旗袍還是中山裝,都是從這里走向大眾。旗袍和中山裝都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6.經商之余,熱衷教育慈善事業
1915年馬應彪捐款救濟兩江水災,之后天津發生水災,他任籌賑會主任。此外他曾經是廣州紅十字會主席,在多家醫院任職。他熱心教育事業,提倡男女平等,出資興建并親自擔任多所女子中學的校長。作為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前身)的首任華人校董,他為嶺南大學的組建和發展立下了功勞。
在講述馬應彪的故事當中,筆者不僅向學生展示了近代華人勞工,民族工商業的歷史,還讓其了解了 “西學東漸”,“實業救國”等思想潮流,更讓他們見識到旗袍、中山裝等傳統服飾的美,內容豐富有趣,形式新穎獨特,學生反應比較強烈,這更增加了筆者的以“小人物”見“大歷史”教學模式的信心。
四、總結
歷史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人物,也有很多站在大人物身后默默付出的小人物,小人物雖然不被世人所熟知,他們的付出依然值得我們尊敬。小人物的故事接地氣,因此有利于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小人物的奮斗史更能激勵學生,因此更能彰顯《綱要》課育人的功能。小人物反映大歷史,小人物的生命軌跡亦能體現出歷史的變遷, 從小人物的角度,或許我們能看到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因此,“小人物大歷史”的教學活動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婷.基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育游戲的設計與開發 ——以《虎門硝煙》游戲片斷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1-52.
[2]廖 勇.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地方資源的運用——以廣東近現代歷史人物為例[J].教育教學研究,2014,10(4):81-82. 201402月
[3]喬湘平, 崔金玲.思想政治理論課歷史人物教學對策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1):44-47.
[4]牛志敏.歷史人類學研究范式初探[J].文史縱橫,2015,(9):57-58.
[5]張 華,趙永毅.近代政要名人與中山城市建設[J].華中建筑,2011,(10):16-20.
[6]鄧齊飛,尹長云.人物說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研究.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4):72-74. 201204月.
課題項目:2015年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5SZJY02
作者簡介:朱麗娟(1986-),女,講師,碩士研究生,廣東省中山市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528400,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