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
【摘要】全球化的浪潮加速了跨文化交際的進程。然而,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作為世界兩大強國的中國與美國之間頻繁而深入的交流無疑為兩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然而,文化沖突也為兩國關系的進一步增強帶來了挑戰。中美兩國的文化沖突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即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根本對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根植于兩國迥異的文化背景。立足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鮮明差異,深入了解兩國文化,有助于沖破固有的文化桎梏,加深對文化多元的理解,減少文化隔閡,提高文化適應性,進而促進中美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關鍵詞】中美文化 差異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一、引言
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有效地推動了跨區域交際的發展。伴隨著區際間日益深入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文化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深刻影響逐漸為人所知。此種影響深遠微妙,信息發出者與接收持有的特定的世界觀及價值觀常引起信息接受與反饋過程中的誤解,這就極大地抑制了信息的有效流通,阻礙了中美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也干擾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咎其本源,中美文化間的巨大差異,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倡導的價值觀念。價值觀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價值觀的差異是中美文化分歧的主線。價值觀是基于人的思維感官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毋庸置疑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中美兩國文化淵源的差異造就了迥異的文化氛圍與價值觀念,造就了,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根本對立。
二、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個人主義價值觀比較
集體主義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思想觀念,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團、民族和國家利益。當團體,國家和個人發生利益沖突時,集體主義作為一種道德原則,一方面,鼓勵國家和集體出臺各種政策措施,在不侵害集體利益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引導個人自覺地服從集體,必要時做出自我犧牲以保護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但是,個人與集體之間并沒有根本的矛盾與對立,是因為集體主義并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以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
個人主義則與集體主義大相徑庭。人主義中認為個人盡管從屬于社會,集體,但是個人利益要高于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個人主義還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然而,個人主義不同于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尊重不同于自身的個人的價值。個人主義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廣泛強調自我支配的思想觀念也誘發了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觀念植根于西方傳統文化之中,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起到過反封建的歷史作用。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本質區別導致了中美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但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仍是中美兩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基礎。為實現兩國之間有效的交流合作,我們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來,而應該將這兩種價值觀作為一個切入點,了解不同的文化,增強自身文化適應性,擴大兩國共識,真正推動兩國人際交往,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三、中美文化差異的根源
1.中國的文化淵源和集體主義。農耕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占據主流地位,以家庭為單位的合作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于解決溫飽問題;男耕女織的分工合作促進了農業與手工業的共同發展;集體協作有利于共同抵御天災人禍。小農經濟在經濟基礎上促進了集體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盛行。其次,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偏高的人口密度導致群體生活的普遍存在,在這樣的集體式的生活中,個體之間聯系緊密,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也密不可分。儒家學說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中國統治階層進行政治實踐的指導思想,是奠基中國兩千余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思想基石。儒家學說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中國人的思想,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國一體的觀念無不將集體主義思想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儒家學說強調先人后己,厚德載物,中庸之道,這些理念不斷強化了集體主義在中國文化中的引領地位,也以君權神授的愚民手段抑制了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
2.美國的文化淵源和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概念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但個人主義思想對美國產生影響的時間卻遠早于次。眾所周知,美國歷史短暫,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將本國家本民族的文化帶入了這片新的土地。歐洲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這兩種文化也是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淵源。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宣言了人的價值;文藝復興崇尚人文主義,主張個性解放,提倡人權;宗教改革強調“因信稱義”,個人無需通過贖罪券即可與上帝溝通。個人主義深深根植于美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這種思維方式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美國最顯著的價值觀念與思想體系中核心。
綜上可知,以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為突出特點的中美思想觀念是兩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兩國的文化差異來源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深入分析兩國的文化背景,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可以促進跨文化研究的順利進行,發展兩國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互動,以文化的交流帶動兩國全方面的合作共贏,進一步增進中美關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現代美國社會與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2]杜云輝.東西方思維差異與跨文化交流[J].中國科技翻譯, 2000,(4).
[3]趙婉秋.從價值觀看中美文化差異[J].長白學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