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蒂
(甘肅省蘭州市第八中學)
2016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微課程教學法。本以為微課程等同于微課,但經過認真學習后才發現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錯誤。
微課程有完整的教學環節,以在線或移動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近些年才真正地推廣。微課程植入到初中信息技術課中有很多優勢,網絡資源共享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突出,學生學習有的放矢,學習方式靈活,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主體。微課程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課堂翻轉。
一、微課程的教學方法
1.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將本節課教學重點制作成微課件,并設計課堂任務單。學生課前預習教材,觀看微課件,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課堂教學過程:
發放任務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方式(查閱參考教科書或觀看微課件)來完成任務單上羅列的學習任務。
3.課后收集學生任務單,整理查看問題反饋,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然后把出現的問題編成任務單中的任務,在課堂中討論解決。
今年我也嘗試在自己的教學班使用微課程教學法,在課堂應用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微課程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
二、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過程、課后反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微課程教學方法的體會
(一)課前準備
1.微課件制作:微課所講授的內容是碎片化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每節課的重難點,教師在課前需要細心研究教材,提煉出重難點,把這些細小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視頻。例如《八年級信息技術FLASH路徑動畫的制作》一節中重點是引導層的使用,難點是怎樣使元件沿引導層運動?在以往的教學中這個難點學生掌握的情況不是很好,老師需要一遍編給學生演示這個吸附的過程,很費時費力效果還不好,因此,本節課可以將元件中心點怎樣和路徑端點吸附的過程制作成演示視頻,可以在移動設備上隨時觀看,靈活性較強。
2.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準備:包括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和困惑建議三部分。
路徑動畫自主學習任務單如下:
對象中心點和路徑端點能重合。
3.學習方法建議:
看教材、看視頻、師徒合作、動手嘗試等。
4.課堂學習形式預告:
課前自助學習→嘗試練習→師徒合作互助探究→反饋與評價。
學習任務:
看教材,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提示:遇到困難可進入藍墨云班課班級中觀看《文字路徑動畫》微課視頻)
1.路徑動畫中引導層的作用是什么?
2.引導層與被引導層之間是什么關系?
3.制作路徑動畫的關鍵是什么?
4.制作出小球沿文字路徑運動的動畫(可模仿)。
困惑與建議:
(有問題或建議可以寫下來)
1.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節課你未解決的困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在制作任務單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預期本節課達成的目標一定是分析過教材后得到的,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可以完成學習目標。
(2)學習任務的設計是根據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把知識點轉化成具體的問題,問題越具體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問題的設計要兼顧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中可以加提示性、引導性的詞語,也可加鞏固性的練習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練練手,驗證以下自己的學習效果。
(3)建議反饋環節很重要,學生把自己對本節課學會的、沒學會的知識點都記錄下來,老師整理反饋的意見,這些的反饋可以很好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哪些需要修改,老師可以根據這些反饋修改自己的教學視頻,習題的設計也更具有傾向性。
(二)課堂教學
我的信息技術課中需要個別指點的學生很多,遇到問題我需要一個一個反復多次去指導,學生等待的時間太長,一節課下來效果不好。微課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把重難點做成視頻,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選擇視頻觀看,反復多次的觀看直到明白了為止,視頻也可以慢放快進等。這種學習方式很靈活,課后隨時可以學習復習。我的一個學生一次有病沒來,課前她跟我說上節課的內容沒有學習,我把學習視頻發給了她,讓她自主學習,看完視頻后有問題再來問我。微課程的課堂是解決問題的課堂,不再是講授的課堂,真正實現了課堂翻轉。
(三)課后工作
微課程教學法中課后任務單的整理工作非常重要,任務單中的反饋通常能體現出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和不懂的地方,仔細歸納整理學生的反饋,把困惑的地方做成練習題,下次上課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重難點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微課程教學法看似老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有所削弱,工作量減小,其實要想真正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老師需要在課前下大功夫研究教材,提煉重難點,制作微課視頻和任務單及課后整理任務單等各項工作,這些工作并不比傳統教學備課寫教案輕松,但是微課程教學法卻比傳統教學法更靈活,學生更樂于接受,實現了因材施教,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理想化教學,課堂解決問題的這種翻轉課堂模式是否能推廣,受很多因素制約,但我相信敢于嘗試才能有改變,才能符合信息化社會的需求。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Z2016 81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