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芹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教師發展中心)
摘 要:2011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初中歷史課程的基本要求。但因為表述過于寬泛,不能結合教師的個性風格和各地的學情,無法滲入地方特色,使得教學目標難以明晰。結合典型案例闡述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一般分解策略和路徑:領會課標理念、對照中考要求、緊扣三維目標等。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分解路徑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分解,是指依據2011版課標(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理念和內涵,結合當地的中考要求和教學實際,將課程內容依據三維目標,詳細地分解成具體可操作性的學習要點,制定每課時學習目標。鑒于此,我們課題組成員通過實踐,初步探究一些分解的策略與路徑,在此與同行交流。
一、貫徹課標理念
1.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
新課標明確提出強調思想性,要求教師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培養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要把正面教育放在首位,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
2.注重歷史知識的基礎性
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時,一定要控制好度與量,減輕學生負擔。
3.強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確定適合學情的學習目標。
4.倡導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注重學會學習
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等。因此,在課標分解中,要注重對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與方法的選擇。
二、對照中考要求
因各地中考形式與要求有很大差異,必須因地制宜。如:南京市中考歷史學科是開卷形式,在《中考指導書》中,每個知識點的考查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要抓住每條考查內容的關鍵行為動詞,理解其背后的含意。如知道、了解、列舉等屬于識記層次,理解、說明等屬于理解層次,認識、探討等屬于應用層次,一定要把握好這些體現能級要求的關鍵詞。
三、緊扣三維目標
在歷史課標內容的呈現中,“知識與能力”是顯性的,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時是隱性的。在課標分解時,要充分捕捉、挖掘這些隱性信息,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課標內容:“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項內容要求學生不僅知道宣政院是什么機構,還要理解其對中國的影響。
四、分解課標路徑
案例:課題組選擇了“安史之亂”教學內容,進行課標分解。
課標內容: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
1.分析句式,尋找課標內容中的關鍵詞,確定目標指向
所謂關鍵詞就是行為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歷史概念,很顯然“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是核心概念。
2.理解課標內容中的行為動詞,進行目標定位
此項課標內容中“知道”是動詞,“知道”“了解”類動詞是歷史能級要求中較低層次的,一般為記憶層面。結合中考指導書要求“知道安史之亂”,教學定位應該是:知道安史之亂簡況和對唐朝后期政局的影響。
3.擴展、剖析關鍵詞和行為動詞,確定行為程度
“知道”“了解”都屬于記憶層面的要求,可剖析、擴展為“明白無誤地說出”“準確填寫”“熟練地描述”。“安史之亂簡況”核心概念可擴展為:“安史之亂”的原因、時間、人物、結果。“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核心概念可擴展為:“安史之亂使得唐朝日趨衰落,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最終走向滅亡”;“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核心概念可擴展為:“唐朝滅亡后北方和南方出現了五代十國割據混亂。
4.確定行為條件
教學中可設置的情境、輔助的手段很多,但要依據資源、學情、教材、考情確定。如基礎較好的學生:可確定行為條件為:通過閱讀史料說出“安史之亂”的概況,分析得出“安史之亂使得唐朝日趨衰落,最終走向滅亡”的史實;通過繪制示意圖了解五代十國空間位置;通過數軸圖呈現唐朝—五代十國—宋元的時序。
5.寫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主語必須是學生,句式:主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程度。綜合上述分解成果,這項課標內容可分解為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史料、教材,準確無誤地說出唐朝后期“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時間、人物、結果。
(2)通過閱讀教材,理解“安史之亂”對唐朝歷史的影響,說出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什么政治局面。
(3)通過繪制示意圖,準確填寫五代十國的南北空間位置。
(4)通過數軸圖呈現安史之亂到北宋建立期間的朝代演變,記住五代十國的起止時間。
(5)通過閱讀教材、史料,討論、探究,描述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認識到祖國統一才能促進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6)通過史料呈現,認識古代專制社會皇帝個人行為對國家發展有重要影響,體會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人治”的政治特點。
6.實踐、反思、改進
通過課題組老師的教學實踐、現場觀摩與反饋,反思了如下問題:
(1)核心概念擴展過濫,導致目標制訂過細過高過多,不能達成預期目標。
“安史之亂簡況”核心概念,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初中生來說,只能擴展為“安史之亂發生的大致時間、人物和結果”,而“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很多,初中學生不能全部理解和概括。同樣,“五代十國”的核心概念也拓展過細,要求學生記住五代十國的起止時間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學生知道時序就已達成目標了。
(2)確定行為條件時,選擇的教學內容及資源過多,影響了教學進度。
如“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安于享樂的表現、“安史之亂”的過程、五代十國混亂局面的史料呈現,展示時空概念的五代十國示意圖、數軸圖,這些都需要老師帶領學生解讀、獲取信息,過多地閱讀、理解材料和圖示,拖延了課堂時間。
(3)對行為動詞剖析不準,導致能級要求人為拔高。
“知道安史之亂簡況”,“知道”是識記層面要求,只要能再認、再現即可。而這里擴展為“準確無誤地說出唐朝后期安史之亂發生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樣,“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學生一般了解有五代十國這樣一個局面即可,而要求“準確填寫五代十國的南北空間位置,記住五代十國的起止時間。”導致教學難度增加,加重學生負擔。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預設較好,但效果不佳。
可能是目標制定過于高深,超越了初中生的理解范圍,再加上方法不當,上課時教師引導不夠,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
為此,經過討論進行改進,二次分解,制訂了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史料、教材,準確無誤地說出唐朝后期出現了什么事件導致唐朝日趨衰落,走向滅亡,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什么政治局面。
(2)通過老師繪制示意圖,學生說出五代十國的南北空間位置。
(3)通過數軸圖,呈現安史之亂到北宋建立期間的朝代演變,說出從唐朝到五代十國再到北宋建立的朝代順序。
(4)通過閱讀教材、材料,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形象地描述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人民流離失所的混亂局面,認識到祖國統一的必要性。
總之,課標分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不斷地嘗試分解、實踐、反思、改進,才能了解、理清其分解路徑,調整、完善其分解策略,真正落實基于目標的設計、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朱偉強.分解課程標準:策略與方法[D].華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