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福建省南平市夏道中學)
摘 要:歷史學習是對國本的學習,是情感上的認知和理解,是不忘前人之事的表現。初中歷史內容和重點是對歷史事件、時間以及地點和意義的學習,其內容多而雜,學生更主要是通過“復述”來加以記憶,這樣比較枯燥、無趣。所以很多師生將歷史學習作為一大難題,特別是在事件的對應上。而每個學科有自己的特點,其要求的核心素養也不盡相同。研究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不僅能提高成績,更重要的是可以優化學習過程,令歷史學習同樣有趣。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闡述如何更好地學習歷史,給師生以啟發。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
有人說,歷史就是考驗記憶力的學科,如果記憶力不好,就很難學好歷史。其實也不盡然,歷史學習不一定非得是死記硬背,有的學生將事件、時間和故事等統一起來,甚至在喜愛的電視劇中發現蛛絲馬跡,這些都幫助他們了解歷史,探尋歷史,發現歷史背后的精彩。新課程的制定也體現出其要求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更主張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依托內在的能力和理念來學習,實現有意義的教學。甚至要求將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列入學科考查方向,促使師生注重其培養。如同“射人先射馬”一樣,要抓住歷史學習的主要矛盾,體現有計劃、有技巧地學習,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熱愛,進而提升學業成績。
一、理解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對歷史學習有哪些作用
素養不僅指知識或技能,也包括在特定的場景中,能夠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來滿足復雜的需要。具體到學科素養,指在學科中素養的具體化,具有特色鮮明的學科特點,更依托于學科知識體系而存在,特別是對于學生日后在此學科或是此類學科中學習有所幫助,形成關鍵性的思維品質。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來說,便是指在歷史學習中能夠懂得如何調動自己的技能和態度,使之滿足歷史學科的學習需要,并且表現出“自如”“輕松”的學習狀態,可以更有計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歷史素養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它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包括方法、情感和態度等,是學生帶有鮮明歷史特色的學習方式和理念,更影響著學生歷史學習的每個環節。比如,歷史學習中的語言素養,如果沒有完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很難尋找到眾多信息之間的關聯,其記憶也就存在困難,更難以保持長久的記憶。再如,歷史學習中記憶品質,如果“過目就忘”的話,恐怕也是很難學好歷史學科的。
從以上幾個例子中也能發現,素養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是重要的,而核心素養更是關鍵的。核心素養的缺失會導致學科學習出現大的障礙,甚至是失去學習興趣等。所以培養核心素養要更加注意學生的適應性,以學生的特點為出發點,滿足學習的需求,并且將核心素養再劃分層次,逐漸塑造,綜合影響。核心素養一旦養成,不僅有利于促生其他素養,而且能培養歷史學習自信心,進而產生歷史學科的興趣,對后續的學習非常有幫助。但是只注意培養核心素養是不夠的,需要實現素養和實踐的聯系,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是沒有實際意義價值的。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及培養方法
1.培養歷史時空觀念,注意教學的組織策略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的一大支柱素養,指歷史時序觀念和地理觀念,因為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有明顯的時間線和地域性,只有將歷史事件置于正確的時間和背景下,其故事才是完整的,其意義價值才能得以發揮。即便是相同途徑的戰爭爆發,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也可能是愛國主義或是侵略性質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建立時間與空間的聯系,并且填充事件細節,對事件進行仔細認真的分析觀察,從而構建全面的歷史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策略的實施,將歷史事件的瑣碎時間點、空間地點等聯系起來,并且用多種方式來劃分時間和空間,對重點事件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并且組織學生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順序來組織自己的學習,建立個人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并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整體和局部進行重新理解,且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有更強的歷史觀念。采用組織策略展開教學,能幫助學生自主形成知識框架,增強記憶。
2.培養史料實證觀念,注意多媒體展開教學
歷史的寶貴在于真實,這也是它根本價值的體現,脫離了真實就是架空的歷史,在歷史的學習中是沒有價值意義的。所以學生要具有基本史料實證觀念,能夠分清真實歷史和虛假歷史,并且和小說、故事等加以區分,只有經過史料實證的事件才屬于歷史學系范圍,對史料的認真求證也是歷史學習的關鍵。從初中歷史的學習角度來說,教材中不可能會有虛假歷史,但是學生在課外學習時要注意這方面的把握。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各種史料,并且嘗試讓學生進行辨析,充分了解史料的類型,同時也有助于與史料的認識和求證。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可以多給學生幾篇進行比較,并且將實證案例等附在其后,能通過蛛絲馬跡發現更多的歷史真假痕跡,從而提高歷史辨析能力。這樣一來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以便一舉多得。
3.培養歷史理解觀念,注意案例引導教學
歷史是過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人所為之努力的,今天成為明天的歷史,自然希望能夠有好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歷史觀,是能以正確的角度、科學的評價方法等來理解歷史,看待過去的事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事件的性質、結果和意義等自然會有所不同,其歷史地位和價值也有所差別,需要學生設身處地地“著想”,并且擁有大局觀來對歷史事件加以理解,從而作出更加客觀、正確的評價。
歷史的理解對初中生的要求是有理性的認識和正確的情感取向,能科學評斷歷史。例如,學習“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時雖然某些謀士的行為有些殘忍,甚至是危害他國利益,但是這是他愛國的表現,因為不同時期人物的歷史身份不同,他們所反映的利益也就不同,“春秋五霸”不是在分裂中國,而對于他們來說自己的領地就是自己的國家。所以對于具體歷史事件必須依據對史實的正確分析,并且在特定的歷史場景下形成合理的理解和想象。教師可以通過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案例的比較來發現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并且引導學生去理解,尊重歷史,更客觀地處理問題。
4.培養正確歷史解釋能力,以小組辯論的形式展開
對歷史的解釋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核心素養,只有解釋歷史正確,才能理解歷史正確,才能發揮歷史真正對人的啟示作用。對歷史的解釋包含敘事者對歷史的描述和整合,更是一種科學的價值判斷,對歷史的評判要客觀公正,才能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理解,從而科學地使用歷史。人們對歷史的解釋不盡相同,也不一定非要分出客觀對錯,很多只是主觀上的一種判斷,只要大體方向和歷史走向相符,是允許存在不同意見的。而且能夠列舉出不同的歷史意見,也是在學習歷史中不斷思考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的形式來提升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解釋能力,通過鍛煉言語表達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歷史邏輯。而且有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能有效推動學生的學習。例如,學習“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秦始皇為對象,展開討論他的功與過,讓學生分為兩組,搜集相關資料后,進行自由辯論。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更多關于秦始皇的相關史實,更提高了對歷史解釋的能力,有助于他們課下的自主學習。
5.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
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是一種“求真、求通、立德”的態度,在不斷的探求下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避免形成一家之言,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來認識和探尋。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判斷,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研究歷史過程的價值取向。認識理解歷史要基于史實,更要從歷史態度出發,教導人辨別真善美,辨別正義與邪惡。
此核心素養培養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教師可以提供給小組討論的方向,然后由小組長主持,進行自主、自由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對一些不當的觀念和言論要及時給予否定,并使其發現歷史積極的一面,從多方面來理解和深究歷史。同時聯系自身,發現這些歷史事件給自己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學會感恩,也學習關鍵人物身上的精神。特別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歷史人物的榜樣,號召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使個人發展更加有動力。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注意對歷史時空觀、歷史價值觀、歷史解釋、歷史實證等多方面的理解,提升歷史學習能力,更升華歷史作用的效果,使得歷史學習更具有人文氣息,更具現實和精神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紹峰.初中歷史教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6(11).
[2]歐陽艷冰.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隋朝教學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2016(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