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賀+劉影
語文水平主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衡量,寫作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反映語文功底扎實與否的重要環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通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善于觀察,樂于觀察
“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每天都會有驚奇的發現。即使是一片小小的樹葉,也會讓我們產生遐想。因此,要想讓學生有話可說,首先就要學會觀察。只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發現以往不曾發現的,獲得新鮮的感受,這樣學生才能描繪出這個色彩絢麗的世界。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文也是一樣,我們必須解決好寫的內容,即材料的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水平和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參與活動,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做到心靈相觸、情感相融。如指導學生觀察植物時,首選通過視覺,了解它的形狀、顏色、姿態;然后通過嗅覺,聞到它的味道;再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最后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寫出自己的所觀、所寫,自然就是一片好文章。
二、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最直接的因素。作文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并創造性表達的欲望。我們平時在上語文課時,在加強字、詞、句理解的同時,也要著重了解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特點。
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培養寫作能力,我們要鼓勵學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必須找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作源泉。精選讀物,摘錄優美句段。教師向學生推薦有益書刊,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在品賞時摘錄優美詞句,作文時靈活運用。
三、善于積累,連詞成篇
一切的體驗、感悟都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獲得了體驗、感悟,從而成為作文的素材,我們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學生并不是生活的局外人,學生寫作文不僅要培養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導學生積參與生活,有意義地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好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教師也可借助課本,通過典型課文或片斷講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的真實性以及表達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倉庫”中,素材積累多了,寫作水平就會有所提高。只有“積累素材”才會“厚積薄發”,因為量變到質變是必然結果。
四、樂于評改,善于評改
修改,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不少學生將寫作當做負擔,勉強完成任務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修改。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本人,主張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說:“寫好以后,念他幾遍,至少兩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廢話的地方,用詞不當的地方,大致可以聽出來。總之,要多念多改,作文進步才快。”文章是寫出來的,但好的文章卻是改出來的。修改作文的過程就是修正思想的過程,作文認真的學生大都有相同體會:文章寫完后,細讀一番,就會發現一些毛病;把這些毛病改了,文章會變得好一些。這正是“善作不如善改”。讓學生將“寫”與“改”結合起來,將“改”當作“寫”同樣重要的環節來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師的事”這種陳舊的觀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寫得稱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這是一切學習寫作的人修辭立其誠的過程,也是文章去瑕純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寫作能力的提高,觀察力、思維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辦事認真負責的品質,都將同步獲得增長。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多練多讀,讓學生有內容、有情趣地完成作文,平時多積累,讓學生寫的東西有真情實感,同時要多給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創作,修改自己及他人的習作,從而不斷地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鳳霞.淺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3(9).
[2]孫琴莉.試論實現小學語文作文創新教學的方法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