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軍
(甘肅省西和縣第二中學)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要求的不斷提出,如何在高中各科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也成了眾多教師研究的課題。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要求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間的關系”。那么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實現人文教育呢?
關鍵詞:高中生物;人文教育;如何實現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人文教育又稱人性教育,指的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促進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個人能力培養以及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這種教育的模式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個人發展、心理素質以及能力培養,這種模式更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傳統的教育模式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師絲毫不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感受,一味地追求分數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氛圍枯燥,學生的興趣也不高;而人文教育則更注重人在課堂上的能動性,講究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去收獲知識,這種模式更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其次,人文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當今社會,我們國家發展需要的是全面型人才,如果一個人空有學習能力而沒有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那么他將來的發展也肯定會受到限制。綜合以上這兩點來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滲透人文教育。
三、教學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
1.生本教育,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能力
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教—學生記”,只要求學生考出一個很高的分數,卻絲毫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的模式并不適合學生的長遠發展。新形勢下,教師應該采取生本教育的模式,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著重開發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比如,在進行《基因與染色體》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內容設置幾個問題,例如“什么是減數分裂,什么是受精作用,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是誰”等,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去進行自主學習,等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所得出的結論與學生一起進行探討,這樣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加豐富、準確。這種教學的模式更注重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開發,更符合人文教育的要求。
2.創建教學的情境,開展趣味性教學
趣味性教學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它更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感受。只有把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教學的效率才能更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才能更強。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來創建教學的情境呢?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以細胞的教學為例,細胞屬于微觀的范疇,學生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胞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提前從網絡上搜集一些有關細胞內物質結構的視頻,讓學生能夠以更形象的方式去了解細胞的結構,同時這種視頻的形式也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的形式來創建教學情境的同時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用語言來創建教學的情境。比如,在進行遺傳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拿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例如:小明的爸爸媽媽都是雙眼皮,小明也是雙眼皮;小紅的媽媽有白化病,結果小紅出生的時候發現自己也有白化病)來創建教學的情境,讓學生把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學生只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教學的質量才能提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教學的情境來滲透人文教育。
3.采取合作式教學模式,滲透合作意識
合作教學也是有效滲透人文教育的一種方式。在現階段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發現一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生物成績很好,但是從來不肯去幫助別人,每當其他同學問他們問題的時候他都會拒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們怕其他學生超過自己,這也就意味著這一部分學生的互助意識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可以開展合作教學的模式來引導學生互相幫助。以《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合作小組,每個小組內既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要有學困生,大家一起針對這一節的內容提出問題并去探討解決的方式,每個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見解,等所有學生發表完之后小組再進行總結、分享。這樣的形式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這種形式也能夠引導學生互相幫助,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教學的模式來滲透人文教育。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卻相對比較落后。這是因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了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高中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今天我們就生物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徐國良.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徑[J].中學生物學,2008,24(5):16-17.
[2]牛志同.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J].管理與財富,2008(10):83.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