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三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主要是通過開展科學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在科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科學探究。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轉變傳統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積極創造多樣化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其能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培養起自主探究意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學生;主動探究
眾所周知,科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目,其中既包含著物理、化學,還包含著地理、生物等,這門學科涉獵的科目多、范圍廣,對于揭示自然界奧秘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對新事物有濃厚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時期,因此,教師在組織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抓住科學課程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轉變傳統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營造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下面,我將就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良好的開端代表著成功的一半。導入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階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科學知識,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常常忽視這一環節,在上課的時候直奔主題。這就使得學生在課上到一半時才清楚自己在學什么。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導入,利用導入這一導火索來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為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實驗導入
小學科學究其本質,可以說是一門實驗課。實驗既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又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利用實驗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我在教學《食鹽和水泥》這一內容時,會利用食鹽的溶解來為學生做演示實驗:將準備好的食鹽放進裝有清水的玻璃杯里,然后搖動杯子,學生會發現沉積在水杯底部的食鹽消失了,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食鹽到哪里去了”,這樣調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情感基調。
2.懸念導入
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導入環節利用設置懸念的方式來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鋪墊,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講《有趣的磁鐵》這一內容時,會在上課之前先將一塊磁鐵放進衣袖里,將另一塊塞進乒乓球里,然后在上課之初,移動衣袖,學生就會發現乒乓球會吸附在衣袖上。而當學生將乒乓球拿到手里的時候,卻不會產生這種現象。這種“魔術”的形式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揭秘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的研究欲望,這就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二、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某一現象或事物產生疑問的時候,不需教師做過多的講解,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解疑的興趣。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步入求知的憤懣狀態,從而使學生產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沖動。
1.設置探究性問題
對于問題設置,過于簡單的問題會使學生輕而易舉地解決,沒有挑戰性,久而久之會使其喪失解決科學問題的興趣;過難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會使其自信心受挫。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的“i+1”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講授高于他們現有知識水平的新知識,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這樣可以使他們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和知識結構,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
2.設置開放性問題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檢測性,這些問題局限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學生只需要說出標準答案即可,這樣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開放性問題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枷鎖,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其能將所學與應用充分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意識。
教學活動既包括課堂教學,又包括課外活動。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利用課外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之,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科學的獨特優勢,在導入環節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課堂教學環節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積極開辟第二課堂,使學生能夠在課外活動中、在生活中進行探究,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但小民.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J].學周刊,2016(25).
[2]郎虎.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J].學周刊,201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