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家虎
摘 要:作文教學和“互聯網+”之間的緊密銜接,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改善基本流程,從而推動作文教學,切實地為有關教學活動帶來全新的動力。從而達到信息技術和作文教學雙方面的緊密結合,推動“互聯網+”技術和作文教學雙方面的統一,進而發展為全新的教育資源和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作文教學;提高;優化
傳統領域小學作文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利用聲音和文字完成信息的傳輸,對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僅僅是源自于教師的書面介紹和口頭說明,而內容方面也表現得相當枯燥,教學效率也明顯不足。伴隨現代科技的持續發展,“互聯網+”的參與使得小學語文的教學融入了全新的力量。
一、與“互聯網+”鏈接,突破了傳統小學作文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可以切實有效地支持包括音頻、視頻在內的一系列多媒體元素,把文本、圖像、動畫和音效等多方面合理地綜合在一起,從而為學生呈現出生動完美的形象,給學生在多方面體驗生活上帶來便利。學生不但能夠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同時亦可利用多媒體顯示精彩的畫面,想象作文;不僅可利用“互聯網+”搜索需要的素材,同時亦可便于修改。該技術推動小學作文教學不再因為形式限制,教學方法呈現多變的特點,指導方法較為靈活。
二、與“互聯網+”鏈接,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
語文新課標強調,寫作教學理應適應于學生的生活情況,推動學生提升對生活方面的關注度,熱愛生活,傳遞真正的感情。通過信息技術,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推動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體驗,盡可能地增強學生寫作熱情。
贊可夫曾經談到,唯有在學生情緒高昂,持續追求進步,并且將個人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情況下,方可以使得兒童的作文當中富含感情、思想和詞句。信息技術可以良好地顯示學生所了解的生活、學習和活動情景。熟知的畫面和音效可以激發學生心中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個人感悟,盡情地抒發內心感情。
三、與“互聯網+”鏈接,豐富了小學作文寫作素材
“互聯網+”蘊含著非常奇妙的世界,其聯系了地球的所有角落,同時也含有豐富的知識。大規模的資源,切實地適應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知識需求。學生不但能夠得到自身所需要的數據信息,同時還能夠把自身有效的信息呈現于眾,從而達到資源分享,開闊視野的作用。使得學生擺脫了傳統的三點一線單純的生活模式,有效地應對了作文無素材的尷尬。諸如在進行教學《揚子鱷》的過程中,上課以前筆者便發動學生在網絡的世界中汲取信息,從而給寫作帶來了充分的保證。教學過程中,筆者把事前所訂立的教學目標和“互聯網+”技術切實地整合起來,全面地顯示出了其在跨時空,信息量龐大,交互和個性化等一系列領域的特點。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有了抓手,部分對作文深感困擾的學生有效地緩解了在此方面的壓力。
四、與“互聯網+”鏈接,優化了教學過程
小學作文教學是涉及師生雙邊的重要活動,在實際教學階段,教師個人的知識、品德和個性均會對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反過來學生個人的童稚也會對教師帶來一定的影響。比方說,在《我身邊的小能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利用QQ或微信實現視頻溝通,從而明確“小能人”之能究竟在于何處,學生積極地發言并發表個人的意見,有效地展現出其個人的主體地位和自我意識。隨著師生彼此間的交流,教學過程形成了有機整體,由此推動小學生作文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五、與“互聯網+”鏈接,改變了評價方式
網絡評講作品,調整過去通過老師選取學生的作品予以評講,強調習作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抑或是成功的處理方式。以前,學生如若在習作方面的認識有所不同,則僅僅在教師支持的狀況下方可以表達意見。通過“互聯網+”實施評改,學生可有效地利用有關的論壇,邀請全班同學對自身的作品予以評改。在互評之時,能夠自由地在論壇表達個人意見,教師也恰恰是當中的一位參與者,在教學當中充當引領者和調節者。網絡中,學生不但能夠對他人的作品表達意見,同時還可予以修改,而后將修改的意見發送給有關作者。這樣便捷的修改模式不但為學生闡釋個人意見奠定了基礎,同時還有助于獲得一系列的意見,利用最終的綜合,由此獲得一篇個人滿意并得到他人稱贊的作品。
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和“互聯網+”的銜接,有助于良好地提升課堂效率,達到優化教學的目標,從而推動教學擺脫枯燥,展現全新的活力。從而達到信息技術和作文教學兩方面的統一,推動“互聯網+”和作文教學的目標達成一致,進而發展為全新資源和對應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小林.淺談新課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學[J].科學文匯,2008.
[2]李碧英.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軟件導刊,2008.
[3]李燕芬.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情報探索,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