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文

(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第三中心小學)
偶然的機會,聽了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博士的一節課,錢志亮副教授不愧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四大名嘴之一。他從“教”字解讀伊始,從“教”字之演變娓娓道來,分析之精辟,點撥之絕妙,過渡之自然,最終,道出“孝道文化是中國最最根本的東西”。但是,幾經周折,中國的傳統美德精髓之一“孝”似乎愈走愈遠,我們作為傳授文化工作者,重新讓“孝”走近我們的學生,走進我們的校園和家庭是很有必要的。正如錢教授分析的那樣,古代教學,教是一種上下兩代、上下兩級、師生之間、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傳遞與繼承性行為的現象,類似于遺傳學中的遺傳、生命科學中的克隆、中國書畫藝術中的臨摹、現代科技中的復制與拷貝、日常生活中的模仿與效仿。
一、“孝”要體現在學校德育中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所以在校園德育建設的過程中應包括孝文化教育。青少年時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關鍵時期,我們應充分依托孝文化資源,以孝文化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借助孝文化的導向作用把學校德育推向更高更新的境地。學校德育工作也應大力推廣孝文化,讓孝文化走進學生的教材,讓學生認識孝道,了解孝俗,走近孝子,感知孝文化,在實踐中去深化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中國社會中主要起了一種穩定作用,在促進家庭和諧、人際關系和諧、家國和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故事,在今天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孝道教育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應淡化教育痕跡,潤物無聲,利用眾所周知的人物、事件創設適合孝道教育的情境、氛圍,為孩子樹立孝行為的榜樣,進而以榜樣來指導學生的道德生活,用榜樣作示范,是消除孝道教育中空洞說教的較好方式。古有二十四孝之典范,今有無數孝道之楷模,這些都可以拿來作為孝道教育的良好素材。古有董永“賣身葬父”,黃香“冬溫席,夏扇枕”,“唐媳乳母”“臥冰求鯉”等感人故事,今天在敬老院、福利院開展的眾多關愛老人活動,這些無論是對學生當時的心靈震撼力還是長遠的影響力,都是抽象、枯燥的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做好學校德育工作完全可以運用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宣揚孝文化,讓學生在濃烈的氛圍中沐浴“孝文化”,走進“孝文化”,使中華民族孝敬美德在他們思想底蘊中生根、開花。積善成德,積跬步以至千里。我們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可以開展系列以“孝”為主題的活動,如對老師方面的——孝敬師長,對長輩方面的——孝敬長輩,對恩人方面的——孝敬恩人等。
二、“孝”要體現在家長教育孩子中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道染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與父母生活時間長,和父母有天生的親和力。中國的傳統孝道文化資源豐富而深厚,了解其源流,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弘揚孝文化。孝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孝”字本身就能體現出孝文化的精髓,其上部是一個省略了筆畫的“老”字,下部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僅從“孝”字的字形來看,就能形象地表示出兩層涵義:上輩的父母,應該護佑下輩的子女;下輩的子女,則要孝敬上輩的父母。也就是為父者要慈,為子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從日常生活學習中一點一滴做起,應當是發自內心的需要,成為自覺的責任和義務。要通過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組織引導學生少而學,壯而行,終生以之,這樣才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如果沒有實踐的支持、情感的體驗,將永遠停留在口頭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從小若知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長大后就會很自然地愛國家,愛社會,孩子的所有行為就會越來越規范。一定程度上說孝心可以規范孩子的行為。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還能指望他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嗎?還能指望他愛集體、愛祖國嗎?學校孝道教育應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做起:上學時向父母長輩道個別,放學見到父母長輩問個好;給父母搓搓背、捶捶腿、倒杯水;母親節、三八婦女節、周末確定為學生的“孝敬日”;倡導九九重陽節看望老人等。利用晨會、班隊會、校會、墻報、廣播等開展孝文化活動。各班制定禮儀規范。例如:在班級墻報開辟“孝敬”專欄,要求學生在欄目中填寫相關內容,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你今天離家和回家與父母打招呼了嗎?你本周幫父母做了幾件力所能及的事?子女從父母那里承傳血脈和家訓,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孝乃天經地義。”《弟子規》教導的孝,宣揚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曾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家長要在孩子心中樹立“以孝為榮,不孝為恥”的家風家訓。
三、“孝”要體現在社會環境教育中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與起點,一切道德和愛都是源于對他人的關懷和愛戴。“今日孝進課堂,明朝德行天”。繼承孝文化,發揚孝文化是新時期學校道德建設的要求、時代的要求。只要全社會都能以“孝”為準則去敬老愛老,相信在這種孝文化氛圍中,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會全面提高,從而創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大家庭。現在,強調以德治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思想道德建設中著重抓孩子的孝道教育很有必要,我們應讓孝文化教育走進校園德育建設中,讓孝文化領航中小學德育建設。學校孝文化建設要通過“學校主課堂、家庭小課堂、社會大課堂”三位一體,形成一個廣闊的立體教育空間。在學校孝文化教育方面,要充分重視并發揮好“家庭小課堂”的作用。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專題講解孝文化,明確家長在孝文化方面對子女教育的要求,要求家長自覺擔負起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的責任,努力樹立良好的家風并將它同培養子女和改善社會風氣緊密聯系起來。
孝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不但不能冷落它,更要好好地傳承好它,要把它發揚光大,讓孝文化傳播到整個學校,輻射到整個社會。
注:本文是2017年廣州市小學品德學科小課題《農村小學品德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實踐研究》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