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芳
(廣東清遠市清新區機關幼兒園)
摘 要: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就沒有立足之地。”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的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的體現。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3~6歲正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一時期培養文明禮儀教育,使幼兒從小學禮、知禮、懂禮、用禮,將會關系到幼兒的一生發展,對培養健全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實,文明禮儀教育蘊藏于幼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兒生活中的時時刻刻,而且既具體又明了、既簡明易懂又操之易行。
關鍵詞:文明禮儀;養成;習慣
當前學生的禮儀修養存在與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對等的情況,學生中與禮儀相悖的現象日益嚴重,禮儀修養缺失,這種缺失主要表現在個人修養、社會交往、生活細節等方面。在我們幼兒園的幼兒身上也存在著這些現象。例如,他們自私,霸道,無禮,不懂分享,不聽家人講述的道理,在公共場合隨意丟垃圾、大聲喧鬧……此類行為與文明禮儀修養極其不協調。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足以體現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敏感時期和文明禮儀教育在幼兒時期的重要地位。那么我們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向幼兒實施文明禮儀教育呢?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最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所以如果說老師是一面鏡子,那么孩子就是老師的影子。因此,我們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使自己更明確自身的職業規范。我們要做到著裝大方得體,不穿奇裝異服,不化濃妝,不染發和染指甲;語言要文明,不說粗話;禮貌對待每一位幼兒,尊重幼兒的人格。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回園時,老師應主動先向幼兒與家長問好,“家長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如果當幼兒不會回應時,老師要及時引導“小朋友,你還沒和老師問好呢!”貫徹文明禮儀教育要從身邊細微小事抓起。在生活活動時,當老師向幼兒提問的時候,不能使用“一根食指點點”這種不禮貌的手勢,要使用正確標準的邀請手勢“請你過來”“請你來回答”,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當需要幼兒的幫助時,老師應該使用禮貌用語“請你幫我拿那個東西。”“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得到了幼兒的幫忙后,老師給予肯定和感謝“謝謝你的幫助”。在幼兒離園時,先主動和幼兒說“再見!”引導幼兒向來接自己的家人打招呼,并和自己的同伴說“再見!”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給幼兒相關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重視環境創設,營造禮儀氛圍
為了加強老師、家長、幼兒的文明禮儀行為,我們把禮儀教育深入到園所文化之中。環境是無聲的老師,借助物質環境的創設,可以使幼兒對禮儀的學習與習慣的培養在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續,脫離純粹的教與學單一模式。例如: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貼上相應的文明禮儀用語“早上好”“請靠右走”“請勿踩踏花草”“對不起”“沒關系”“保持安靜”等等;還有各種區域創設,區域交通街,其交通街的作用是讓幼兒能掌握各種交通標志與學會不亂穿馬路、不闖紅燈、不在馬路上停留玩耍等行走規則;還有花店區域、面包屋區域、超市區域,都能讓幼兒學會買賣交往的禮儀;而且還設立了禮儀小標兵值日生,培養幼兒為他人服務的品格;還有早操可選用《六加一》的禮儀操,朗朗上口的禮儀詞語配上歡快的動作節奏,能使幼兒健康快樂地學習。動靜結合的氛圍,更能潛移默化地讓幼兒掌握禮儀知識,更好地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
三、禮儀教育滲透于五大課程領域中
幼兒教育課程是對幼兒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將禮儀教育滲透在五大領域之中,使幼兒時時刻刻、各方各面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熏陶,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健康活動中,我們可以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例如:《我會收拾玩具》,知道如果不收拾自己玩過的玩具會給人帶來阻礙,所以要培養幼兒學會把自己玩過的玩具收拾好;在《禮貌用語我會說》的語言活動中,幼兒學會適當地使用“對不起”“謝謝你”“不客氣”“沒關系”的禮貌用語,在平時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禮貌習慣;在《我會敲門》的社會活動中,幼兒學會進門之前先敲門,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進的禮貌行為;在《會漂浮的小船》的科學活動中,幼兒能大膽地邀請同伴一起制作小船“我能和你一起制作小船嗎”“好啊!”在制作完小船后進行“小船漂浮”比賽,當同伴的小船因接觸面較小,所以沉到水中后,會安慰同伴“沒關系,我們再來做一個更棒的小船。”幼兒形成了同伴之間互幫互助的良好行為品質;在《讓座》的音樂活動中,幼兒懂得尊老愛幼的美德,學會給老人家、孕婦、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讓座,還有當別人對自己道謝時,會說“不客氣”等禮儀方面的知識和行為。平時讓幼兒吃完早餐后進行晨間談話,讓幼兒分享自己平時生活中的趣事與自己所做的有禮貌的事情,從而加強幼兒禮儀習慣的培養。
四、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在集體學習環境中對幼兒進行遵守集體規范的教育,使其能夠自覺按照集體規范約束自己,這樣才能成為文明公民。根據《幼兒園一日生活指引》,幼兒的一日生活分為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體育活動、學習活動四個方面。在生活指引中明確指出幼兒要遵守的規則,這是便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在第一個生活活動方面包括了入園、飲水、餐點、如廁、盥洗、午睡、離園等,例如:能愉悅整潔地入園,并會使用禮貌用語主動向他人問好,能把個人物品放在指定的位置;知道劇烈運動后,稍作休息后使用個人專用杯,有序自然排隊喝水,不擠、不推、不打鬧、不灑水、不浪費水;幫助老師分餐,坐姿正確、正確使用餐具,文明進餐,遵守用餐規則和禮儀,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凈整潔,餐后能獨立收放餐具,餐后擦嘴、漱口;懂得及時排便,如廁時會自己穿脫褲子、擦屁股,如廁后會主動沖水和洗手;能使用正確的方法盥洗,盥洗時知道人多要排隊、不玩水、不打鬧;能安靜有序地進出睡室,能獨立穿脫衣服,并能放在指定的位置上,能安靜入睡不打擾他人;能將玩具歸位、桌椅擺放整齊,能主動和教師、小朋友道別,愉快地離園。第二個游戲活動和第三個體育活動,能積極參加自己喜愛的游戲,并能合理使用玩具和材料,不亂扔、不損壞,能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后能按要求幫忙收拾材料、清潔場地。第四個學習活動,能夠安靜地傾聽,積極地思考、樂于提問、積極回應、愿意交流、樂于分享,能夠與同伴合作學習,不隨意打擾他人的學習活動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集體教育中要持之以恒、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五、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
家庭是幼兒禮儀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其實父母對幼兒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對家庭中教育因素的影響接受得比較快一些,也會更多一些。例如:為了使幼兒養成分享和關心他人的習慣,在家里父母可以讓幼兒幫助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延伸到提醒幼兒回到幼兒園也可以幫助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家里來了客人,可讓幼兒把餅干、糖果拿出來招呼客人,還能把自己的玩具與小客人分享。為了培養幼兒在公眾場所懂禮讓、不隨意吵鬧,家長可帶幼兒到主題公園玩,在去公園前要先與幼兒簡要說明一下外出的各種要求。在公車上見到老人、孕婦要讓座,公交車上不能大聲喧鬧等。“言傳身教”在玩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做一個好榜樣,自覺排隊,遵守場地規則,用自己的行為、行動來教育幼兒。所以要想提高幼兒禮儀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所以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教師與家長可利用QQ、微信等軟件進行溝通,便于互相了解幼兒掌握的各項禮儀的情況,達到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我們的禮儀教育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持之以恒。
總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有許多方法,但我們必須做到知行合一、持之以恒,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說明了教育的長遠性和艱巨性,但只要家園攜手共同努力,堅持正面塑造幼兒良好的品質,相信我們的禮儀教育會取得卓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志燊.禮儀·品格·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實驗教材:齊家·6+1兒童綜合素質提升系列課程[M].中國少年兒童,音像電子出版社,2008.
[2]周喆,張杏如.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