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芳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朱林中心小學)
對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需求。就當前教育的體制來說,學生在校集中學習的時間長達20年,其中基礎教育階段為9年。長達9年的基礎教育,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這段時期是學生對幸福標準的認識形成的主要時期。而漫長的課堂學習能否讓學生產生愉悅,認識幸福的本質,從而獲得幸福的體驗?每個人由于接受的家庭教育,受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等外在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相應的個體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三觀的認識也不均衡。心理學研究已證明: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么,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么,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因此,“幸福課堂”需要智慧,智慧的課堂則充滿活力。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如果在課堂上老師能發揮智慧的力量,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就能讓學生產生連續性的自我認同、對其課堂表現出信心。這種源自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對于形成個體的成就感是極其重要的,會讓學生個體抵御焦慮并產生主觀幸福感。因此,幽默、和諧、開放、師生共長的課堂需要老師點亮學生智慧的火種。學生智慧的火種被點燃,其幸福之門便已開啟。
一、幸福的課堂一定是幽默的課堂
幽默的課堂是自由的,人的智慧在這種自由空氣中,各抒性靈,各逞其奇。師無酸腐口氣,生無僵化之相,課堂便充滿智慧的活力。
心理學認為:“在日常交際中,幽默是最好的調節劑,可以營造和諧美好的氣氛,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幽默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產生愉悅。哈佛告訴我們:“幽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亞于陽光、水和空氣。”面對學生在課堂上有意或無意、預料之中或預料之外的各種突發情況,教師的處理不能生硬,要像潤滑油一樣有疏導、調和的能力,要有打太極般以柔克剛的優雅,教師的評價是春風拂面、暖意洋洋、直至心田的藝術。
對于疲勞的人來說,幽默就是休息;對于煩惱的人來說,幽默就是慰藉;對于學習的人來說,幽默就是興趣。
二、幸福的課堂一定是和諧的課堂
和諧的課堂應充滿生活味和人文味,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看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學生課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是由其心理和生理原因決定的,屬于自然現象。老師在課堂上不要生硬地批評和責罰,從尊重人格、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出發,智慧地處理。對于學習后進的學生,教師應盡量選擇符合其學習能力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都能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成功的幸福。
和諧的課堂教學,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學習效果也是最佳的。
三、幸福的課堂一定是開放的課堂
開放的課堂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是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的具體表現。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創新,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
開放的課堂由于打破了傳統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課堂的環境是自由的,其課堂設計以“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為中心,結合不同階段的年齡特點,從而讓學生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實現心智平衡發展。開放的課堂不是無限制地放任和無程序地設計,放開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心緊密結合教學的重、難點,不是無邊際的“遛馬”,是外在形式的開放和內隱程序的設計的嚴密結合。開放的課堂還在于教學問題設計的開放性。例如3+7= ,2+8= ,10的加法計算可以設計成___+___=10,從而讓學生探尋更多的發現。從探索的進程中體會到每一次的發現都能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不斷探索,在自主探尋過程中形成內隱式的知識框架。
四、幸福的課堂一定是師生共長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一定是遵循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完美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想學、會學,能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思考,使學生會學、善學,同時注重誘導學生興趣的產生,使學生好學、樂學。在高效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不斷發展的個體,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體驗學習生活樂趣的技能。
應該說,課堂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因素,如父母的關系、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同伴的關系、他人的認可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智力因素,如成績的優異、學習的習慣等。此外,對主觀課堂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例如個體與群體的和諧度、橫向與縱向的差異度等等,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學習、反思、改進,才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羅素.幸福之路[M].華夏出版社,2012.
[2]胡智華.和諧課堂:師生共長的構建[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