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高學麗
興盛村的“改天換地”:一個西北鄉村的社會生活變遷
——基于寧夏興涇鎮興盛村社會經濟的調查
張 蕊 高學麗
近現代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深入,中國鄉村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引起很多國內學者的關注,到目前為止,關于鄉村社會變遷的研究主要以農民和村落為切入點,通過研究農民在一段時間內的生產、生活狀況來反應鄉村社會的變遷。本文縱觀興盛村三十年社會生活變化,分別從社會生活、社會養老和社會治安三個方面出發,對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向小康生活方式變遷過程進行梳理,科學分析出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看法和建議。
變遷 生活 養老 治安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地位,在這種經濟基礎下形成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觀念。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鄉土社會”。[1]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成為改善民生、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農民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又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動力。[2]大眾傳媒的普及以及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先進的思想廣泛傳播,使農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
隨著我國政府和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農村居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生活在興盛村的農民,不再只以田地為主,進城務工以及養牛特色產業的發展也成為他們收入來源的一部分。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為農民生活條件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基礎,生活質量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居住在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區內及邊緣地區的涇源縣群眾,移民搬遷前大部分農民水電路不通,且就醫、就學困難。易地搬遷后,在實現水、電、路三通的同時,配套建設的教育、醫療設施基本齊全,就醫、就學便利,家家戶戶都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為移民群眾奠定了脫貧致富的基礎。自然環境從剛過來時的“滿眼黃沙無土木”的沙漠區到現在“良田周圍樹成蔭”的新農村。住房也從磚瓦土房到現在平房和樓房,還有極少數的農村別墅。農村正在逐步向城鎮化發展,這反應了農村的生活方式不斷向城鎮生活方式轉變,農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交通工具的變遷,使農村的經濟活力加強,農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以牛車、馬車、板車為代表的舊式交通工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電瓶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以土路砂石路為主的鄉村道路被四通八達的柏油馬路取代,村上有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通往興涇鎮、銀川市等地。交通環境的改善使得村與村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村支書楊書記講到:“村上有100多輛小轎車,年輕人都是開車打工。”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新農村建設,在農村經濟轉型的各項政策推動下,農民對單純以種植業家畜飼養業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不再依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商業服務業致富道路,而二三產業發展則要需要更為便捷的交通運輸,作為生產經營用的小貨車、卡車、逐步進入農村家庭,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上發揮巨大作用。生產經營方式改變要求工具變化,便捷工具進一步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經濟發展促進交通工具發展和道路改善,后兩者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道路以及交通工具的變遷對建設小康社會起重要推動作用。
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治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以前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主要是面向城鎮居民,城市和農村截然分割,對城市、市民是一套,對農村、村民又是一套“一國兩策”的體制,就使得中國的農民,在勞動、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都出現嚴重的失衡。[3]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一方面取決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依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包括農村最低社會保障度,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興盛村實行的“農村養老雙軌制”,即家庭養老與社會保險養老并行,保障了廣大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
家庭養老是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年輕子女或者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個方面。興盛村老年人絕大部分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形成三世同堂的大家庭,老人在經濟上依靠子女供養,同時子女也需要老人幫助照料家務及照顧孫輩。也有部分老年人與成年子女分戶居住,但是“分而不離”,子女仍然提供老人的生活保障。獨自居住的老年人,一般是老兩口都健在,一旦喪偶或者老人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會和子女合住一起,又重歸家庭養老的方式。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門從1991年開始在農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由農民自愿,在政府組織的引導下,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以農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實行儲備積累的模式,建立個人保險基金賬戶,根據積累的資金總額和預期的評價領取年限確定養老金的領取標準。興盛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65%,如圖1。

圖1 您目前是否參加了城市/農村基本養老保險
“老有所養”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理想,除了家庭養老以外,興盛村村民有65%參加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社會養老方式雖然沒有完全普及,但是相比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是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巨大進步,成功向社會養老邁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子女的經濟負擔,農民養老無后顧之憂,為老年人提供了保障,對今后建立規范化的養老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正確分析當前農村社會治安狀況,不斷提高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認識,積極認真探索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對策,是維護農村長治久安、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需要。就興盛村來說,從1984年左右搬遷過來至今30來年,社會治安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據當地村民反映,剛從涇源縣搬遷到興涇鎮時,盜竊案突出,作案者多為當地游手好閑人員,留守未成年人和流竄作案的盜竊團伙,“都是這個村的人偷那個村,那個村的人又換個村偷”。盜竊案多發于農忙收獲季節和節假日春節期間,時間也多在深夜。偷盜的財務多為糧食作物,交通工具(尤其是自行車)和機電設施。村里馬大叔反映,除了偷盜案時有發生之外,農村還出現黑社會勢力,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的穩定。
完善健全的預防控制機制,是維護興盛村社會穩定和諧的基本保證。興盛村采取政府協調與宗教引導雙重控制機制,如今村民相處融洽,偷盜少有發生,可以“夜不閉戶”。在我們走訪調查過程中,還反映出干部群眾關系比較融洽,社會矛盾都可以得到及時的調解,農村社會比以前更加安全和諧。如圖2。

圖2 與以前相比,農村社會是否更安全和諧了?
大部分村民認為興盛村比以前更加安全和諧,5%的人認為還不如以前,認為還不如以前的村民多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且沒有正當工作,同齡人之間發生過打架斗毆的事件。同時村民普遍認為,現在的興盛村沒有什么糾紛。
興盛村總共有620戶2883人,據村支書楊書記介紹,村委將村民分為5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的組長由村干部擔任,除了2組的組長,其他組長均為黨員干部?;鶎宇I導組織得力,發揮基層組織管理職能,形成了有效的治安保護和協調的網絡,充分的發揮基層干部的職能,是社會治安狀況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村上也比較重視加大農村法治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開展道德講堂,提高農民的法律道德意識”,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和諧的環境,“近幾年都被區組織部評為‘文明村’”,楊書記講到。
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一方面取決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依賴于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只有經濟上去了,社會保障完善了,社會矛盾才會減少,社會治安才能穩定。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群眾工作和維護社會穩定,[4]這樣才能讓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成為現實。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2]孫慶忠.都市化與農民的終結:廣州南景村經濟變遷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5~22.
[3]丁恒龍.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調適[J].江蘇警官學報,2005(9).
[4]楊子榮.淺談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人力資源管理,2010(41).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