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一
4-5歲幼兒建構區(qū)同伴交往特點的研究
郭金一
幼兒同伴交往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內(nèi)容,是幼兒最重要的社會交往能力之一。在此次實習中,研究者對某中班幼兒在建構區(qū)中與同伴的交往的行為和互動的過程進行觀察,主要運用觀察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獻資料法等多種方法,對4-5歲幼兒同伴交往的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4-5歲幼兒 同伴交往 建構區(qū) 特點
幼兒同伴交往是社會人際關系的一種,人際交往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對成人人際交往的關注逐漸向幼兒延伸。人際交往雖然不是一項獨立的技能,但是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幼兒各方面發(fā)展有相當大的聯(lián)系,研究者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獲得:3-6歲是學前兒童人際交往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在這一時期要抓住幼兒的年齡及身心特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的某種技能,有利于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社會人際能力的發(fā)展。
現(xiàn)在人們生活條件和方式的改變,使得幼兒缺少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因為家人的疼愛幼兒在生存能力方面也比較弱。此次在實習幼兒園所在的班級中,常常會看到有些幼兒不怎么與其他幼兒交往。在區(qū)域活動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幼兒在活動中基本上不和旁邊的幼兒說話,也不與其他幼兒一起游戲,總是低著頭一個人玩;在遇到其他方面的問題時會向老師求助而很少會找同伴幫助解決,這就是幼兒缺乏同伴交往意識與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
(一)共同游戲
中班幼兒對建構區(qū)活動非常感興趣,喜歡與人交往,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所以大部分幼兒會選擇共同游戲。
案例:在建構區(qū)區(qū)域中已經(jīng)有幾個男孩三三兩兩的開始游戲了,C也走進了建構區(qū),走到一個男孩旁邊的積木盒子里想要拿取積木,這時D大聲的說:“我們都是男孩你是女孩,不可以。”周圍的男孩子立刻附和起來,C看了看只能默默的走開去了娃娃家。
分析:在案例中男孩們很明顯比較排斥女孩,并不是因為不喜歡C,而C也并沒有試圖和他們主動交流改變了現(xiàn)狀,而是默默走開,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缺乏交流。
(二)請求幫助
中班幼兒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在活動中,如果有幼兒遇到麻煩他們會主動請求同伴的幫助。
案例:一個幼兒在組裝機器人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把左右腿裝反了想拆不開,想重新組裝,于是對旁邊的幼兒說:“我拔不下來機器人的腿了,你能不能幫我一下?”另外一個幼兒很樂意的說:“我?guī)湍恪!?/p>
分析:這個事件中的同伴交往比較簡單,也屬于良好同伴交往的一種。
(三)協(xié)調(diào)意愿
中班幼兒已經(jīng)有能力開始自己組織游戲、確定主題、分配任務等。在活動過程中,如果有的幼兒對自己的任務或者角色不滿意,他們會重新分配。
案例1:幾個幼兒一同在建構區(qū)玩積木,他們說好共同建一所房子,其中有一名幼兒說:“你和他一起蓋房子,你去鋪花園,我和J蓋大門。”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他們就這樣達成了協(xié)議。但有的幼兒會說:“我也想蓋房子。”然后他們又重新商量分配任務,分工合作。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幼兒們彼此之間有商量、有溝通交流,愿意表達自己的意愿,是一種良好的同伴交往行為。
(四)矛盾沖突
中班幼兒愛玩、會玩、活潑好動,所以他們在建構區(qū)活動中容易發(fā)生沖突,而且大部分幼兒都會選擇給老師告狀。矛盾沖突是指幼兒在共同游戲中,幼兒之間發(fā)生歧義、矛盾,產(chǎn)生爭吵、爭搶、打鬧的行為。
案例:K在搭建過程中需要一塊大木板,但是他沒有在積木框里找到他想要的木板,剛好B有,“我用一下你的木板行嗎?”K說。B說:“不行。”K伸手就從B那里搶來了木板,B站起來想要奪回,兩人在推搡的過程中,K順手推了B一把,B不小心踩到了在旁邊玩耍的L,L哭了起來,K和B馬上停止了爭吵把目光投向了L,Y跑過來安慰L,詢問是誰弄哭了L然后報告了老師。
分析:在案例中兩個男孩因為搶奪物品而發(fā)生爭執(zhí),并且還連累了一旁的L,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旁邊的女孩介入安慰了L,這說明女孩比男孩更能體會到同伴的感情。
(一)家庭
首先,家長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家長要多帶幼兒出去走走,要多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要多帶幼兒出席各種社交活動,擴大幼兒交往活動空間,帶幼兒走出狹小擁擠的住宅,去尋找玩伴,共享同伴交往所帶來的樂趣。
(二)教師
(1)在設置區(qū)域的時候盡量把建構區(qū)和娃娃家放在一起,把益智區(qū)和美工區(qū)放在一起,這樣可以促進幼兒異性之間的交往。(2)區(qū)域中的材料種類、數(shù)量要多,防止幼兒搶奪玩具,也避免幼兒因為材料的限制和單一而閑聊。并且要給幼兒提供自由的活動空間和足夠的活動時間,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促進幼兒之間的同伴交往。(3)教師應該多組織幼兒評價建構活動,展示他們的作品,鼓勵其主動發(fā)表意見和評價其他幼兒的作品,促進幼兒之間的同伴交往。(4)當幼兒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先讓幼兒自己解決,當幼兒解決不了時,教師再介入幫助解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學習與發(fā)展指南[Z].2012.
[2]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及其培養(yǎng)[M].上海:華東師范的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郭金一(1986-),女,滿族,北京市人,碩士研究生,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研究方向:綜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