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劉庭惠 鞠大闖 鄧少芬 趙靜
痔套扎術在肛瘺手術中療效觀察
張雷 劉庭惠 鞠大闖 鄧少芬 趙靜
目的研究低位肛瘺切除術加用痔套扎術在治療低位單純性肛瘺中的臨床療效。方法267例低位單純性肛瘺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148例)和對照組(119例)。治療組采用傳統低位肛瘺切除手術后對痔行痔套扎療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低位肛瘺切除手術, 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 評價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痔核、肛門括約肌功能。結果治療組患者的痔核縮小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為0(P<0.05);治療組患者術后肛門漏氣5例、漏液3例,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1、9例,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治療單純性肛瘺的同時加用痔套扎術, 在不影響患者低位單純性肛瘺治療情況下, 可使患者的痔核較治療前明顯縮小, 并有助于患者肛門括約肌功能保護, 提高患者手術后生活質量。
痔;肛瘺;痔套扎術
痔套扎術是歐美治療痔的一種主要方法[1], 近年來, 隨著各種一次性痔套扎器的推出, 我國肛腸科醫師也廣泛應用于Ⅱ、Ⅲ期度內痔以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本科近年來在低位肛瘺手術中應用一次性痔套扎器,在治療肛瘺的同時, 對患者痔核進行處理, 取得了良好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低位單純性肛瘺148例為治療組, 其中男126例, 女22例,年齡15~67歲, 平均年齡29歲, 病程6個月~21年, 平均病程2.3年;85例伴間斷大便帶血, 63例無癥狀。選取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低位單純性肛瘺119例為對照組, 其中男105例, 女14例, 年齡16~57歲, 平均年齡26歲, 病程4個月~20年, 平均病程2.4年;75例伴間斷大便帶血, 44例無癥狀。兩組患者診斷均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Z Y/T 001.7-94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腰麻, 均采用低位肛瘺切除手術[3], 即用銀質探針從肛瘺外口沿瘺道走行緩慢探入至內口穿出, 沿探針將瘺道全層切開, 清理瘺道壞死組織及瘢痕組織, 并修剪兩側皮膚及皮下組織, 使之成為一個底小口大的“v”字型創面以便引流。治療組在肛瘺手術完成后, 使用痔瘡套扎器(廣州中大福瑞科技有限公司, 型號Z D F R-T Z Q-01)進行治療。將專用肛門鏡置入肛內, 缺口對準截石位7點,再次消毒直腸和肛管, 暴露齒狀線及內痔核, 將套扎器的吸入口對準痔核上方約0.5 c m處直腸黏膜, 將直腸黏膜、黏膜下組織及部分痔核吸入套扎管內, 進行套扎, 同法處理3、11點痔核, 一般只治療3個痔核, 其他位置明顯痔核可酌情治療, 一次治療最多不超過5個痔核, 治療完后處理和肛瘺手術處理后相同[3], 即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5~7 d, 手術傷口每日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后, 常規局部換藥至傷口痊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Z Y/T 001.7-94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相關標準判定療效, 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肛門括約肌功能及痔核縮小情況;痛苦程度分級診斷標準按照1992年全國第七次肛腸學術會議制定的疼痛診斷標準[4]:0分:手術后創面完全不痛, 排便、換藥時不痛;2分:手術后創面基本不痛, 排便、換藥時稍有不適感;4分:手術后創面偶感疼痛, 排便、換藥時輕度疼痛;6分:手術后創面時感疼痛,排便、換藥時疼痛明顯, 須用一般止痛藥。治療2個月后肛門鏡下檢查痔核大小情況, 痔核縮小50%為有效, 無變化為無效;肛門括約肌功能用手術后6個月內肛門漏氣、漏液衡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 P S 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治愈及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為(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痔核縮小情況及肛門括約肌功能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痔核縮小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的0(P<0.05);治療組患者術后肛門漏氣5例、漏液3例,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1、9例,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d)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d)痛苦程度(分)治愈率復發率治療組14812.6±3.1a24.5±3.6a3.24±0.70a98.65a0a對照組11912.5±3.324.7±3.83.26±0.7298.320

表2 兩組患者痔核縮小有效率、漏氣、漏液數比較(%, n)
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病之一, 一般青壯年患者居多, 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以低位單純性肛瘺多見, 手術是治療低位單純性肛瘺的主要方法[5-8], 手術效果良好, 對肛門外形和肛門括約肌功能影響較小, 肛瘺手術后可發生肛門漏氣、漏液情況較少, 持續時間也較短, 多可恢復。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 據國內普查資料, 痔的發病率大約為51%, 故民間有“十人九痔”之說, 痔的肛墊學說的誕生使得痔病的治療向生理性、微創性的方向發展, 痔的膠圈套扎法是治療Ⅱ、Ⅲ期內痔以及混合痔的內痔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也是最有效方法之一, 痔的膠圈套扎法是一種治愈率高并且肛門功能保護好、副作用少、并發癥少的微創性的治療方法, 是歐美肛腸科的主流的治療方法[1];痔的膠圈套扎法的主要并發癥是手術后肛內墜脹、疼痛癥狀, 痔的膠圈套扎法又可分為痔核套扎法和痔上黏膜套扎法, 通過痔上黏膜套扎, 可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10]。盡管現代痔的治療原則是改善痔癥狀, 不治療無癥狀的痔;本次研究發現,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傷口完全愈合時間、痛苦程度、治愈率、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不影響患者低位單純性肛瘺治療的同時, 可使患者的痔核明顯縮小, 通過痔上黏膜套扎技術,使被套扎的痔上黏膜萎縮, 從而使肛墊上提, 局部炎癥反應使黏膜、黏膜下層與淺肌層粘連, 肛墊因此固定于較高位置,這樣不僅消除了痔的癥狀, 而且緩解了肛墊下移所造成的痔靜脈淤積, 起到了使下移肛墊恢復正常解剖位置的作用, 并可明顯改善肛瘺患者手術后肛門漏氣、漏液癥狀, 減少了肛瘺手術后近期并發癥的癥狀;治療組盡管部分患者沒有癥狀,治療后患者痔核明顯減小, 并發癥減少, 不影響患者愈合時間, 應值得推廣為低位單純性肛瘺手術時可供患者選擇的一種可同時進行的手術方法。
[1] 趙寶明.大腸肛門病學.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4: 519-54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7-94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32-134.
[3] 王玉成, 李恒爽.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1:110-127.
[4] 王凈凈, 龍俊杰.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361.
[5] 丁義江, 丁曙晴, 孫明明, 等.肛門功能評估在高位復雜性肛瘺治療中的價值.臨床外科雜志, 2007, 15(2):92-94.
[6] 韓寶, 張燕生.中國肛腸病診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1:197.
[7] 張有生, 李春雨.實用肛腸外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207.
[8] 陳智.大腸肛管外科學.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593.
[9] 黃乃健.中醫肛腸病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680-697.
[10] 賓東華, 翦閩濤, 嚴建, 等.自動痔瘡套扎術在痔合并肛瘺治療中的應用.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31):69-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35
2017-05-26]
518081 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