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忠
健康教育對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效果觀察
曾文忠
目的評價健康教育對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血尿酸水平的影響。方法112例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5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健康指導, 干預組通過綜合干預的方式實施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后的遵醫行為及干預前后的血尿酸水平。結果干預6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6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較本組干預前降低, 且干預組干預后3、6個月的血尿酸水平[(473.8±21.6)、(431.7±18.6)μmol/L]均低于對照組[(486.4±23.9)、(463.8±21.5)μ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結論實施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遵醫行為, 降低血尿酸水平。
健康教育;社區;高尿酸血癥;遵醫行為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 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日益增高。高尿酸血癥不僅能引起關節、腎臟及眼部病變等損害, 還與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病等發病密切相關。因此, 控制血尿酸水平對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1,2],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高尿酸血癥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 降低血尿酸水平。本研究對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取得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12例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就診或健康體檢時發現的高尿酸血癥患者, 均為本地社區居民, 且符合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3], 即男性和絕經后女性血尿酸濃度>420 μm o l/L(7.0 m g/d l)、絕經前女性>350 μm o l/L (5.8 m g/d l)。其中, 男89例, 女23例, 年齡25~68歲, 平均年齡(36.9±10.4)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學歷34例, 大專27例, 中專17例, 高中19例, 初中及以下1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56例。
1.2 方法 對入選病例建立健康檔案, 采用統一表格, 填寫有關內容。對照組只接受常規的健康指導, 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干預組通過綜合干預的方式實施健康教育, 除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外, 還進行面對面交談、健康講座、家庭或電話隨訪等, 在飲食、運動、減輕體重及心理等方面對患者進行綜合干預。患者有問題可隨時電話咨詢, 醫護人員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具體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①高尿酸血癥的相關知識指導:如病因、危險因素、臨床癥狀體征、診斷標準、并發癥、預防及治療方法等, 著重強調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及不良生活方式對血尿酸的影響。②飲食指導:應避免高嘌呤飲食, 如動物內臟、魚蝦、肉類、黃豆等;宜選用含嘌呤少的食物, 低蛋白質、低脂肪飲食;飲水2000~3000 m l/d;限制調味品和酒等。③運動指導:多做戶外有氧運動, 如快步走、慢跑等, 忌劇烈活動。④控制能量,減輕體重:本病患者多伴有超重或肥胖, 因此應控制能量攝入, 使體重減至低于理想體重的10%~15%, 但體重減輕不宜過快。⑤心理干預:高尿酸血癥與工作緊張、過度勞累及焦慮情緒等有關, 也有些患者發現自己血尿酸增高后出現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癥狀, 因此, 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消除緊張、焦慮等情緒, 保持樂觀的心態,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1.3 觀察指標 兩組在干預前及干預3、6個月后分別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2 ml, 采用酶比色法測定血尿酸水平, 同時對兩組干預6個月后的遵醫行為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 P S 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遵醫行為比較 干預6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6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較本組干預前降低, 且干預組干預后3、6個月的血尿酸水平[(473.8±21.6)、(431.7± 18.6)μmol/L]均低于對照組[(486.4±23.9)、(463.8±21.5)μmol/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遵醫行為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μm o l/L)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μm o l/L)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1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6個月干預組56507.2±26.5473.8±21.6ab431.7±18.6ab對照組56504.9±27.3486.4±23.9a463.8±21.5a
高尿酸血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清, 由于受地域和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各地的發病率相差較大, 在不同人群的患病率為2.3%~41.4%[4]。本病患者約有5%~12%最終會發展成為痛風[5], 而大多數患者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 往往意識不到其危害性及不良后果, 防治的積極性不高, 血尿酸控制效果不佳。由于患者多為社區居民, 其預防保健及治療需要在家庭或社區進行, 因此, 對社區居民開展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發現[6,7], 肥胖是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因此, 首先應控制能量, 減輕體重。依據標準體重計數熱量, 每天減少能量200~300 kcal,從減少脂肪和蛋白質類開始, 患者選擇低脂低蛋白飲食。從食物中攝取嘌呤前體過多是誘發高尿酸血癥及導致痛風發作的重要原因, 因此, 應避免高嘌呤飲食, 如動物內臟、帶魚、沙丁魚等, 同時增加有氧運動, 促進尿酸排泄。液體的攝入量充足才能有利于尿酸的排出, 從而預防尿酸腎結石, 故要求患者飲水>2500~3000 ml/d, 維持尿量>2000 ml/d, 以促進尿酸排出。酒精能使血乳酸生成增多, 而乳酸與尿酸排泄有競爭性抑制作用。另外, 飲酒的同時會進食高嘌呤食物, 且啤酒本身含有大量的嘌呤, 會使血尿酸濃度升高, 因此, 應勸患者戒酒。運動能消耗體內大量的能量, 在減輕體重的同時,又可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還降低血壓。因此,應鼓勵患者多做戶外有氧運動。胡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能使神經系統興奮, 誘發痛風發作, 應盡量避免使用[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在進行健康教育6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6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較本組干預前降低, 且干預組干預后3、6個月的血尿酸水平[(473.8±21.6)、(431.7±18.6)μmol/L]均低于對照組[(486.4±23.9)、(463.8±21.5)μ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1)。這與國內相關報道的結果一致[11-13]。
綜上所述, 對社區居民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 值得臨床推廣。對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形式, 如集中講座、發放宣傳資料、電話咨詢、微信群聊和面對面交流等, 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1] 張麗斌.中山市橫欄地區高尿酸血癥患者實施多學科團隊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20):2618-2619.
[2] 張平, 喬欽增, 魏雙平.刑臺山區高尿酸血癥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3, 13(12):1580-1581.
[3] 葛均波, 徐永健.內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790-794.
[4] 劉慧, 遲蕾, 閻志翻, 等.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1, 13(7):106-108.
[5] Luc í a CS, Dietrich R, Choi HK, et al.Contemporary epidemiology of gout in the UK general population.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1, 13(2):R39.
[6] 陳玉芳, 陳香, 李偉霞, 等.健康體檢人群體重與相關疾病分析與護理措施.當代醫學, 2014, 17(11):14-16.
[7] 章建霞, 劉加和.體質量指數與高尿酸血癥的相關性分析及護理對策.護理學報, 2015, 18(1A):43-45.
[8] 馬麗莉, 彭幼清.國內外痛風病人飲食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全科護理, 2014, 12(8):684-685.
[9] 王艷.健康教育對體檢人群中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影響.河北醫藥, 2014, 36(13):2030-2031.
[10] 左曉霞, 羅卉, 胡燕青, 等.健康教育在痛風及高尿酸血癥防治中的意義.中國醫師雜志, 2001, 3(7):507-509.
[11] 施儉.健康教育對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 28(6):1015-1017.
[12] 顧燕琴, 沈劍賓, 史曉華, 等.社區健康教育對無癥狀高尿酸血癥老年患者的影響.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25):132-133.
[13] 陳加玲, 李燕.對老年高血壓伴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社區健康教育效果分析.醫學信息, 2015(20):277-278.
Observation of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mmunity hyperuricemia patients
ZENG Wen-zhong.
Guangzhou City Panyu District Zhongcun Hospital, Guangzhou 511495,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blood uric acid level of community hyperuricemia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112 community hyperuricem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fter intervention and blood uric acid level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wo groups.Results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better compliance behav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uric acid level (P>0.05).After 3 and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lower blood uric acid level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lower blood uric acid level after 3 and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473.8±21.6) and (431.7±18.6) μmol/L]than the control group[ (486.4±23.9) and (463.8±21.5) μmol/L].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hyperuricemia and reduceserum uric acid the level.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Hyperuricemia; Compliance behavior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83
2017-05-23]
511495 廣州市番禺區鐘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