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中學 沈志強
初中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教學嘗試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中學 沈志強
數學復習課既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渠道。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又不像習題課那樣有“成就感”。學生常因感覺炒冷飯而直言上復習課枯燥、乏味、無激情。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提高復習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線教師一直關注的問題。
例如,《中心對稱圖形(一)》的復習,可以通過設置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
問題1:請你說出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彼此之間有什么聯系,畫出他們之間的結構圖。
問題2: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呢?在圖中箭頭方向上填寫相關的條件。
問題中,通過復習思考各種中心對稱圖形的聯系,畫各四邊形之間的結構圖,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圖,明確各概念的外延。通過讓學生填寫圖中箭頭方向上的各種條件,使學生清楚各類型四邊形之間的內在差異和變化聯系,進一步把握各概念的內涵。

復習課上,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重復概念、知識要點等,就不能引導學生從較高的角度去理順知識的內在聯系。教師要對教材知識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特點、知識類型進行深加工,可以將復習的有關概念、知識要點等編成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回憶。設置的問題要相對簡單、覆蓋面較廣,重點突出,那么學生就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回顧、整理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善知識的網絡結構。
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復習設計如下問題:分析下列各題的解答是否有錯。如果有錯,請寫出錯誤的原因,并寫出正確的解答過程。
(1)如圖,已知B、D、E、C四點共線,且△ABD≌△ACE,求證:△ABE≌△ACD。
證明:∵ △ABD≌△ACE,
∴△ABD+△ADE=△ACE+△ADE,
∴△ABE≌△ACD。

(2)如圖,已知AO平分∠BAC,且∠1=∠2,求證:AB=AC。
證明:∵∠1=∠2,
∴ OB=OC。
∵ AO平分∠BAC,
∴ ∠BAO=∠CAO。
在△AOB和△AOC中,

∴ △AOB≌△AOC,
∴ AB=AC。

這里設計了兩個陷阱:①相同圖形用不同的拼法所得圖形未必全等;②“邊邊角”不能用來證明三角形全等。將學生平時證明三角形全等時容易犯錯誤的地方呈現出來,讓學生來判斷兩個解答過程的正確性,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對全等三角形證明方法的理解。學生既能夠學到在證明全等三角形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典型“陷阱”,又能從枯燥乏味的復習中迸發出學習的激情,更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例如,直角三角形應用的復習設計如下:問題:已知在Rt△ABC中,∠C=90°,AC=5,∠B=60°,求邊BC的長。
變式1:在Rt△ABC中,∠C=90°,∠B=45°,AB=a,求AC的長。
變式2:如圖,同桌兩人一起測量旗桿AC的高度,甲在點D測得點A的仰角為60°,乙在點B測得點A的仰角為45°,點C、D、B在一條直線上,而兩人間距為4米,求旗桿的高度。
變式3:如果觀測點D、B在旗桿AC的異側,兩人間距為10米,其他條件不變,求旗桿AC的高度。

這幾個題是通過變式生成的,實現了有機串聯,覆蓋了整個模塊里的常見題型和方法。解決了這一組題,學生容易形成優良的認知結構,即解題模塊。
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悟,留足悟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去總結經驗、規律和方法,促使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例如,例題解決以后,教師可以適當提問學生“你有哪些解題感悟”、“你積累了哪些解題經驗”、“你提煉了哪些解題方法”等,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反思,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整理解題思路、提煉解題方法、豐富解題經驗、內化解題策略。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后續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針對不同的學生,同一份作業可能對有的同學來說是多余的,但對有的學生來說就是必不可少了。所以,作業也要“以生為本”。
首先,控制作業數量。把握作業的數量,絕不是多多益善。過多的練習容易使人厭煩,從學生承受能力來說,數學作業完成的時間應控制在中等學生每天半小時到45分鐘左右。
其次,作業要有針對性。針對每一位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尚有難度,但可以將班級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大致分為3~4個不同的層次,同時將作業分成幾個不同難度的級別,分配給相應的學生。像設置了一個“作業超市”一樣,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再是一味接受。讓每個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圍內解決問題,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再次,作業類型要豐富。傳統的數學作業,大多以練習本、講義等書面形式完成。從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角度來看,這種形式(特別是復習課作業)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促使學生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應開辟新的作業形式。如,對于一題多解的問題,讓學生準備好自己對問題的多解,由學生在課堂上代替老師講解或者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比一比誰講得有條理、誰的方法更好。對于章節知識的梳理,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整理知識點、習題類型,做成講義或幻燈片講解;倡導學生根據復習內容進行問題研究,練習寫小論文;在作業中挑一道題,要求學生先寫思考過程,然后再著手解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你有什么問題”也列為作業題。
最后,要關注作業評價。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的一個內容,即合理的獎懲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可見,評價作業時,老師和學生應該有感情交流,既有實事求是的批判,更應該有熱情的鼓勵。對好的作業可以展示,對好的解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宣講,或者復印張貼。同時讓學生也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來,通過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