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 高 銘
讓學生在數學實驗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和經驗
——《“做”菱形之矩形中的菱形問題》課堂教學實錄與思考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 高 銘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數學實驗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多種形式表達問題、多種策略思考問題的活動,發展其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在此理念指導下,實驗教學一定要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探索等切身體驗來體會數學探究過程的樂趣,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
1.學生達成目標
(1)解決在矩形中做菱形的一般思路和常規方法。
(2)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2.教師達成目標
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愉快學習,創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1.題目
如右圖,在矩形ABCD中,將△ABD沿著對角線BD翻折,與BC邊交于點E,求證:△BED是等腰三角形。
【設計思路】從簡單題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會學生通過折疊可以產生相等的邊或角,再加上平行,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


2.追問
按如此折疊的圖形展開后,四邊形BEDF是一個菱形嗎?
【設計思路】引入課題“做菱形”,激發學生去思考,不需要學生馬上作答,讓學生帶著思考進入課堂(板書課題)。此題一方面是為了之后引導學生如何找到矩形的對稱中心,從而找到一種折菱形的方式準備,另一方面,也是為后面先折疊產生等腰三角形,進而得到菱形做準備的。
(一)課堂操作一:將一張矩形紙片先折疊,再剪一刀,展開,得到一個菱形。

【設計思路】通過較為簡單的“剪”的方式,讓學生輕松上手。請學生展示成果并說明理由,從而得到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菱形,即菱形的一種判定方法。(板書)
(二)課堂操作二:若只通過折疊,你能折出一個菱形嗎?
【設計思路】收起剪刀,只通過折疊得到菱形,學生需要思考一定的時間,方法也很多,但是想先通過從一些特殊的方式入手,再回歸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探索出其中奧妙。
方法1:通過兩次對折,找到各邊中點,連接各中點折出菱形。

實際課堂交流中,發現不少同學能夠找到此方法。
方法2:課前熱身的方法。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中已經提出問題,在此讓學生先自己折疊,發現原因,給出證明。有前兩題做鋪墊,學生可以很快證出。本題在此出現的設計意圖在于引導學生深刻思考: “為什么這樣折疊是菱形?這幾種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而帶領學生回顧出菱形的一種判定方法: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板書)
在之前試課時,我發現很少有學生能夠發現其共同點:兩條對角線都經過矩形的對稱中心,所以在正式上課時,筆者給學生做了引導:“前兩次的折疊方法中的兩次對折之后,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有什么特點?”這樣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它們的共性。接著又提出問題:“是不是只要兩條互相垂直的對角線都經過矩形對稱中心,這樣構成的四邊形就一定是菱形呢?”提出這個問題后,先讓學生動手折紙,再請幾位同學分別展示成果并作簡要證明。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生1:

生2:


在這里,我們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揭示了本課的第一條主線,即矩形折菱形的第一種一般方法——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三)課堂操作三。
師:之前有位同學發現了一種折菱形的方法,但是他不會證明,請大家幫忙,看看他的折法是否正確?(設置懸念)

【設計思路】在試課時,我們發現學生按如圖方式折疊是沒有困難的,但是要他們給出證明,卻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所以在正式上課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重點解析,采用了筆者帶著學生一起折疊,一邊折,筆者一邊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并回答。本質意圖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其內在聯系,最終做出菱形。
具體過程:
第一步折疊:將矩形對折,展開得到一條折痕。
師:這條折痕對矩形的邊AB有何特點?
生:這條折痕是對稱軸,進而得到這條折痕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
(3)使用化合物灌漿。化合物灌漿法的原理是堵塞含水層中的孔隙空間,井眼附近含水層中的沙粒與化合物混合后固化并變得密實,此后鉆井可以繼續進行。可采用的化合物為丙烯酸酯單體配方(AMS),這種配方適用于溫度為50~200 ℃的井下。
師: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什么?
生: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相等。
第二步折疊:將矩形的頂點A疊在折痕上,同時所產生的折痕經過點B。
師:這次折疊后,點A落在剛才的垂直平分線上,由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AA′=BA′。
師:除此之外,可以得到哪些深層次的結論?
(在此要得到一系列的結論,需要一步步慢慢證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生:△ABA′是等邊三角形,∠ABE=∠A′BE=30°,∠AEB=∠A′EB=60°,∠BED=60°。
做好鋪墊后,繼續追問。
師:EA′所在直線與BC交于點F,你們還有什么發現?
生:△BEF是等邊三角形。
第三步折疊:將△BEF沿著EF翻折,再將剩余部分沿邊BE折疊,產生折痕,最后展開。
師:將△BEF沿著EF翻折后,點B一定會落在邊AD上嗎?為什么?
生:由之前得到的結論∠A′EB=60°,∠BED=60°,可知兩角相等,所以點B一定會落在邊AD上。
師:為什么這些折痕構成的四邊形是菱形?
生:由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得到平行四邊形,再加上一組鄰邊相等,變成菱形。
(板書: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師:這個菱形我們可以看作是將等邊三角形BEF沿著邊EF翻折而成的,那么一般的等腰三角形也沿著它的某條邊翻折,也能得到菱形嗎?另外,沿著翻折的這條邊有什么要求?
【設計思路】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也讓學生動手折。先讓學生嘗試著折等腰三角形,引導學生回到課前熱身的問題。課前熱身中已經證出△BE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以從這種熟悉的折法入手。在實際上課中,的確有學生用這種方法。再讓學生來證明得出結論:一般的等腰三角形沿著它的底邊翻折,也能得到菱形。

師:此種折法中有一個特殊的元素:BD。BD既是菱形的對角線,也是原來矩形的對角線,這很特殊。那么,如果不依托于原來矩形的對角線,你能折出等腰三角形,進而得到菱形嗎?
【設計思路】此處將問題再次升級,從特殊到一般,同時也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帶上一個新境界。
如何不依托于BD就能折出等腰三角形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并沒有找到方法,于是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折。在折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要關注折的“動作”,更重要的是思考折的“道理”,所以在每折一步時,教師都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最后學生能夠證出菱形并且歸納得到結論:只要將等腰三角形沿著底邊翻折,就一定可以折出菱形。

在這里,我們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揭示了本課的第二條主線,即矩形折菱形的另一種一般方法——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請你改造一個矩形,構造一個面積與之相等的菱形。可用工具:剪刀。
【設計思路】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仍然以矩形為載體來構造菱形。學生在已經掌握做菱形的關鍵之后再來完成此題,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在課堂實驗交流過程中,筆者意外發現了同學折紙作品有許多再創造的現象,我們同時也感受到許多同學有著十分強烈的創造意識。這節課中,課堂交流的氣氛異常活躍。
回顧整個實驗操作過程,本堂從課前預習題的設計與布置,從兒時的折紙游戲課堂導入開始,逐層遞進地向學生提出了矩形中有關折紙的問題。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問題情境呈現了數學問題的研究的不同方向。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復習鞏固數學知識,不斷地體驗了幾何的變化,不斷地讓學生在變化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實驗的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