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瑩
(江蘇省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分娩中人性化護理對母嬰分娩結局的影響分析
胡 瑩
(江蘇省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0)
目的 研究在產婦分娩中行人性化護理對母嬰分娩結局的影響。方法 選取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100例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隨機分為兩組,即參照組(n=50)與實驗組(n=50),對參照組產婦在分娩中行常規護理,對實驗組產婦在分娩中行人性化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產婦經不同護理后的分娩方式、新生兒評分、各產程時間、滿意度等。結果 在產婦分娩過程中實驗組在自然分娩率方面明顯高于參照組,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比參照組低,并且實驗組第一產程時間和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新生兒評分(9.1±0.5)明顯高于參照組新生兒評分(6.9±0.1),護理滿意度(96%)也比參照組產婦護理滿意度(70%)高。結論 在分娩中對產婦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提升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生產安全性,促進母嬰盡早恢復。
人性化護理;分娩結局;母嬰;影響
在產婦分娩過程中,人性化護理理念強調尊重產婦的生命價值,滿足其個人需求,以產婦為中心、為關鍵,從提高產婦分娩舒適度、滿足產婦各項需求出發,重視護理中體現產婦自身的價值,提高其舒適感,促進產婦順利分娩。本文研究在產婦分娩中行人性化護理對母嬰分娩結局的影響,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100例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參照組,各50例。實驗組產婦中,初產婦34例,經產婦16例,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27.6±1.4)歲,孕36~40周,宮頸評分4.2~6.3分,平均評分(5.5±1.2)分;參照組產婦中,初產婦33例,經產婦17例,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28.6±1.7)歲,孕37~41周,宮頸評分4.3~6.4分,平均評分(5.6±1.3)分。對比兩組產婦年齡、孕次、孕周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在分娩中,對參照組孕婦行常規護理,產婦分娩無家屬陪同。
1.2.2 實驗組
在分娩過程中,對實驗組行人性化護理,在對產婦行人性化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應當保證病房環境的整潔,為其營造一種家的氛圍,提高產婦的舒適度。同時,還需要著重清潔窗臺等通風處,保證病房通風適度,確保空氣新鮮,根據產婦的需要調節控制室內溫度,防止溫度過高造成產婦緊張、不適[1]。在產婦進入第一產程時,指導其通過轉變體位降低疼痛,緩解產婦心理壓力,讓其為進入第二產程做好準備;在產婦子宮口張開超過3厘米后,允許產婦家屬在穿好隔離服、戴好隔離帽和口罩的情況下進入產房陪產,促使產婦情緒放松;其次,需要根據產婦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性格特點等,對其實施一定的心理干預,通過與產婦的溝通交流,了解產婦的具體需要,對其實施鼓勵,幫助產婦樹立信心,穩定產婦的情緒。然后,在陪產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適當指導產婦家屬為產婦適當的按摩腰骶部,并配以音樂療法,幫助其應付疼痛,從而放松產婦的情緒。最后,在胎兒娩出直到產后兩個小時,護理人員需要著重觀察產婦的宮縮情況、血壓變化情況、陰道流血情況、會陰傷口情況以及新生兒體征等,隨時做好記錄,并注意向產婦及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以及產褥期間護理情況,在觀察2小時后,若未發現異常情況則可以將產婦及胎兒送回母嬰室正常休息[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與參照組產婦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對比
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產婦自然分娩率明顯較高,而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則相對較低,組間差異較為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對比 [n(%)]
2.2 實驗組與參照組產婦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新生兒評分對比
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產婦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明顯較短,新生兒評分較高,組間差異較為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新生兒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產婦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新生兒評分對比(±s)
第二產程時間(h)組別 n 第一產程時間(h)第三產程時間(h)新生兒評分(分)實驗組 50 6.1±3.0 0.5±0.05 0.10±0.20 9.1±0.5參照組 50 9.1±1.9 1.5±0.35 0.16±0.19 6.9±0.1 t 5.7746 20.0000 1.5380 30.5085 P<0.05 <0.05 >0.05 <0.05
2.3 實驗組與參照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較高,而并發癥發生率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n(%)]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醫療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人性化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在護理工作中重視患者的中心地位,強調凸顯患者的價值和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為目的,尊重其人格和需要[3-5]。在妊娠初期到分娩結束,產婦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對于初產婦而言,雖然其對分娩具有一定期待,但是由于缺乏分娩相關知識和經驗,導致初產婦極易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心理負擔逐漸加重[6-7]。若是產婦的心理負擔過重,則會導致其機體內環境發生紊亂,促進兒茶酚胺分泌加劇,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宮縮乏力等情況,導致產程延長,體能消耗過大,難產、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等癥狀發生率明顯提高,對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脅。所以,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需要關注產婦的心理需要,對其實施人性化護理。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產婦與參照組產婦相比,自然分娩率顯著較高,剖宮產率明顯較低。同時,實驗組產婦的第一、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參照組產婦。在分娩后,實驗組新生兒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新生兒評分,且護理滿意度(96%)也比參照組產婦護理滿意度(70%)高。
綜上所述,對產婦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常規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滿足產婦精神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社會需求等,促使護理工作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提升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將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危險系數降到最低,有效提高了產婦及家屬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使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激發其對社會服務的熱情,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張學美,李 青,鄭 偉,等.人性化護理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2,23(6):800-801,806.
[2] 崔偉玉.產后人性化護理在促進母嬰健康的效果分析[J].母嬰世界,2015(21):115-115.
[3] 杜 麗,勾卓君.人性化護理對產婦分娩方式及產后母嬰并發癥的影響觀察[J].母嬰世界,2016(6):162-163.
[4] 劉燕翔,單翠萍.人性化護理促進自然分娩率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4(4):63-64.
[5] 郭 琳.人性化護理模式對產婦分娩方式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5):655-656.
[6] 李妙榮.人性化護理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0):93.
[7] 班慧峰.分娩過程中人性化護理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5(15):2103-2104.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7
B
ISSN.2095-8803.2017.07.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