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蓮,劉茂鋒,徐 清
強迫癥患者行團體心理治療的臨床價值評析
張竹蓮,劉茂鋒,徐 清
(福建省龍巖市第三醫院(臨床心理科),福建 龍巖 364000)
目的 探討強迫癥患者行團體心理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64例強迫癥患者,均采用舍曲林50~200 mg/d治療,其中32例患者采取團體心理治療,設定為觀察組,其余32例作為對照組進行臨床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8、12周末的耶魯-布朗強迫癥狀量表(Y-BOCS)評分,觀察兩組治療前、治療12周末的生存質量量表(SF-36)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強迫癥狀、生活質量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強迫癥患者采用團體心理治療能夠有效緩解強迫癥狀緩解,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強迫癥;團體心理治療;耶魯-布朗強迫癥狀量表;生存質量量表;舍曲林
強迫癥也就是強迫性神經癥,此疾病發生后主要癥狀為頻繁而持續性的強迫動作或強迫觀念[1]。大部分研究仍然此疾病采用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2]。本文選取64例強迫癥患者,探討舍曲林治療基礎上予以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64例強迫癥患者,均采用舍曲林50~200 mg/d治療,其中32例患者采取團體心理治療,設定為觀察組,其余32例作為對照組進行臨床對比。觀察組中有男17例,女15例;年齡16~60歲,平均年齡(35.4±3.6)歲。對照組中有男18例,女14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35.1±3.2)歲。兩組基礎治療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臨床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舍曲林50~200 mg/d,持續使用12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實施團體心理治療,通過同質性開放式團體模式進行配合治療,每組6~10名成員,需兩名專職心理治療師進行帶領。治療持續90 min/次,1次/周,共12次。在開始治療前期,均需與患者開展單獨交流工作,確定其病情程度。先實施3次團體心理輔助,以便患者對輔導師與隊員產生信任感,使得交流過程可保持愉快。然后通過3次輔導促使團隊中的患者可形成較為團結的整體,患者均可呈現日常生活狀態,促使患者改變糾正非正常的思想。最后通過3次輔助使得患者可具有正確認知及思維方式,使之意識到團體治療已完成,幫助患者進入正常生活狀態及工作中。
1.3 臨床療效觀察 強迫癥狀:通過Y-BOCS評分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8、12周末時評分,包括10個項目,其中5個項目為強迫觀念、5個為強迫行為[3]。生活質量:通過SF-36對治療前、治療12周末進行評分,此量表中有8個健康概念及1個健康變化的自評[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通過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強迫癥狀Y-BOC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末的總分、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12周末時強迫思維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451,P<0.05);觀察組總分、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評分在治療8周末、12周末時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2個時間段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強迫行為、強迫思維評分在治療12周末、8周末時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余時間段評分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BOSC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治療前SF-36各個因子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12周末SF-36各個因子與治療前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GH、VT、SF、RE、MH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RP、GH、MH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強迫癥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神經精神疾病,是焦慮障礙癥狀[5-6],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意識的反強迫及強迫,會做一些并無任何意義或是違背自身意愿的行為,但是并無法進行有效控制,使得患者及其家庭、社會均受到不利的影響。臨床中通常予以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其效果顯著[7-8]。
通過研究可知,觀察組患者在治療8、12周末時的強迫癥Y-BOCS評分得到顯著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其改善程度更為明顯;觀察組患者在治療12周末時的生活質量SF-36評分得到顯著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在舍曲林治療基礎上實施團體心理治療對于強迫癥患者具有明顯效果,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楊磊,李幼輝,連楠,等.團體心理治療對強迫癥患者治療的療效因子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8):28-31.
[2] 成曉潔,張榮,喻小念,等.團體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醫藥,2011,46(6):495-497.
[3] 王純,張亞林,張寧,等.團體歸因治療與5-羥色胺回收抑制劑對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患者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比較[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7):598-602.
[4] 連楠,李幼輝,宋學勤,等.強迫癥患者行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7):59-61.
[5] 季錦毅,張毅蓉.音樂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影響的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3,26(1):19-23.
[6] 嚴葉良.團體心理治療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2):1847-1848.
[7] 陳德.首診強迫癥患者的臨床特點、心理防御機制分析[J].健康之路,2014,13(10):168-169.
[8] 梁煒,長紅梅,張迎黎,等.強迫癥患者的執行功能特點[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5):862-864,8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