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財
摘 要:習慣,是人的一種下意識行為,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自控性。良好的習慣有時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實現自身能力的飛躍,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從而使初中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汲取豐富的知識養分。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習慣;教學方法
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學生在長期不斷的堅持和磨煉中方能效果初現。因此,在培養初中生歷史學習習慣前,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煉心”,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其次,在實踐中教導學生具體的實踐方法。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歷史教學實踐,分析培養初中生歷史學習習慣的拙見,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一、培養學生歷史自主預習習慣
從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看出培養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多么重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這一“培養學生主動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就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不可或缺。
具體的實施方式,比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鴉片戰爭的烽煙”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制定預習內容,讓學生通過預習知曉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鴉片戰爭的結果以及鴉片戰爭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將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用著重號標示出來,便于在課堂上請教教師。如此,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講解,進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學生更可以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動手查閱資料的習慣
查閱資料,是學習歷史這門課程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基礎,雖然歷史教材中記載的史實都是經過教材編寫組精心篩選過的,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和學習性,但是有些學生對于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小故事很感興趣,這些小故事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歷史知識,考證歷史真實性的導火索。還有的學生對于一些影視資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也很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這就需要學生結合多方面的歷史文獻來辯證分析,而達到這一實踐目的的過程就是主動查閱歷史資料,查閱的方式可以包括走訪調查、網上查詢、圖書館參閱等,學習歷史應當辯證地看待問題,任何歷史資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完全正確,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廣泛參考多個方面的歷史資料,再加上個人的辯證理解,就是最終的歷史,這是學習歷史的態度,學生通過積極參考各種資料,便會在這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動手查閱資料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及時溫習新知的習慣
根據“遺忘曲線”我們可以知曉,人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逐漸變得淺淡,記憶得越快,遺忘得也越快,這一規律告訴我們,如果學生在課下不能及時溫習課堂學習的新知識,那么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就算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另外,從我國古代來看,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溫習學到的歷史知識,學生還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新的體會,進而提高歷史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不能僅依賴于學生自律,因為學生自己溫習的過程極易受到身邊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在每節課的課前,抽出一部分時間來幫助初中生回顧上節課學到的內容,這樣不僅是對以往學到知識的鞏固,也能更好地引申下節課的教學重點。
比如,教師教學完《維新變法》這一課后,在第二節課教學《辛亥革命》時,可以如此幫助學生復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維新變法,誰來說一說在我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中都涌現出哪些重要人物?這一運動爆發的背景又是什么?最終又是以什么樣的結果收尾的?”如此,向學生拋出疑問,學生自然便會聯想到上節課學習的知識,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通過簡單瀏覽教材也可以清晰回憶上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教師再引申出“由于維新變法的失敗,導致了孫中山等人決定用革命來代替改革,于是,辛亥革命開始了,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新的一課《辛亥革命》……”本課的教學內容,就更加合情合理了,如此,也可以有效培養初中生歷史復習習慣,讓初中生在每次的課堂學習新知前主動翻閱歷史教材,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有效性,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習習慣,比如歷史自主預習習慣、查閱資料習慣和溫習復習的習慣等,習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學生為之堅持不懈,相信假以時日,必能在學習歷史的實踐中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王金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戴怡敏.提高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數學作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