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摘 要: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美術在人才的培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和不斷深入,小學美術老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美術基本技能和美術基礎知識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欣賞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將其應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美術;欣賞探究性;教學
美術是一門具有很強人文性質的學科,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老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注重學生情操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欣賞實踐性教學是一種既能提高學生美術水平,又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筆者通過本文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帶領學生欣賞作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美術教學是提升學生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美術具有較強的人文性,不同于數學,老師可以將一些具體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在美術教學中,老師只能給學生傳授一些美術技巧,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悟。而帶領學生賞析美術作品就是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或者身邊美的事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冷色》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自己身邊的各種顏色,并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顏色時內心的感受。接著再引入一些暖色調作品和冷色調作品,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對比,試著讓學生自己對顏色進行分類,并結合這些知識點歸納一下冷顏色的特點,進而全面掌握課本知識點。這種欣賞探究性教學方式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美術教學效果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老師讓出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不高,對于老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很少積極配合。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一個機械的聽眾,始終保持沉默,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針對這一現象,美術老師要加以重視并采取措施,解除學生的心理疑慮和心理負擔。筆者認為,美術老師要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在學習活動中積極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例如,在學習《生活日用品的聯想》這一節內容的時候,美術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和認識自己身邊的生活日用品,并對這些日用品仔細觀察。然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這些常見的生活日用品進行改造、改變或者豐富其功能,將自己想象改造后的樣子利用畫筆畫出來,在課堂上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美術老師也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與其他組員分享,還可以設置相關的競賽活動,讓組與組之間進行競賽,選出最具有創意性、繪畫內容最豐富的小組。豐富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欣賞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三、創建豐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有明確的要求,美術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美術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的培養則離不開實踐活動的創建。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欣賞探究性教學,就必須要加強實踐活動的創建。當前實踐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很多老師就是帶領學生觀察一些美術作品,然后根據美術作品談談自己的想法,這種欣賞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美術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在觀察美術作品中掌握作品的內涵,還要將學生各個感官充分調動起來,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的腦、手、眼能夠得到立體化利用,對作品有深入、全方位的了解。
例如,在學習《四季的色彩》這一節內容的時候,美術老師可以創建一些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欣賞美術作品。美術老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意識里的四季進行總結,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美術水平用四種顏色分別概括四季的色彩。除此之外,老師還要讓學生感受當前季節的美,將自己看到的季節美和色彩用畫筆描繪下來。這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欣賞探究性教學方法,對小學生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術老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欣賞作品、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以及創建豐富的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和美術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姚育曉.淺淡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探究式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5-8.
[2]齊龍騰.從理論到實踐: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9(Z1):12-15.
[3]張潤澤.生動樂學: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