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博文
近年來校園事件頻頻發生,帶著種種疑惑,“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立足與創新研究”課題組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調查問卷對周邊鄉鎮的農村小學德育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農村學校的德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諸如學生思想消極、價值取向重智輕德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時間不足。農村學校接觸面窄,“一好遮百丑”,應試教育觀念充斥在許多領導和老師們的頭腦中,德育的時間和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學校德育工作弱化。調查中有學生反映,升國旗儀式、國旗下講話似乎只是電視上才有的東西,團隊活動很少,至于社會實踐就更是神話。加之學校的安全問題眾多,個別學校人少得連課也保證不了,心理輔導室、圖書閱覽室雖招牌明顯,但沒有實效。
2.教師的德育意識不強。農村小學人員編制少、工作繁雜,幾乎人人都當班主任,所有人幾乎都忙于應付各種事務性的檢查,忽視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庸、懶、散等不良習慣,熟視無睹,不能正確引導和及時糾正。有人說德育是班主任和學校領導的事,學校例會是班主任會,等等。學科教學要融入德育內容那更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很少有人主動關心德育,全員育人形同虛設。
3.師德建設缺位,家庭教育失衡。教師的精神面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然而衣著不整、舉止隨便、上課抽煙、接打電話,學生在場時大聲喧嘩,開玩笑不分公共場合,對學生要求不嚴等有損師德形象的現象普遍存在,對學校的德育形成很大沖擊。雖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留守兒童等特殊的現象使許多孩子得不到應有的親情、溫暖和管束;市場經濟也使家庭教育充滿了準市場化傾向,部分家長希望通過金錢彌補教育的缺失,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學生從小任性、好逸惡勞,個別甚至走上了邪路。加之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市場化、金錢化等使社會道德失范。如此種種,學校德育更顯無奈。
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面對新形勢,加強德育迫在眉睫,農村小學尤為重要,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努力和改進:
1.要確保德育的首要位置。面對日益開放的社會,讓學生學會做人成為學校德育的核心。使德育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成為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富有人情味的教育,讓學生在各種校內外活動中體驗到道德的內涵、生活的本質、做人的根本,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道德能力。每一位教職工要從提高民族素質、事關國家安危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確教育的意義遠不止于課堂教學那么簡單,要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更加自覺地把學校德育工作放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出位置。
2.要進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機制。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觀,克服德育工作偏見,強化教師的師德意識、育人意識和責任意識,實施行之有效的德育全員考評。密切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辦好家長學校,普及家教知識。正如亞歷山大所說:“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應該讓父母明確,對孩子進行再多的說教,不如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引導孩子們向榜樣學習,把說理、教誨和道德內化、行為訓練養成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潤物細無聲”。
3.要創新育人方式,增強德育實效。“德育工作的實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體現。”增強德育實效是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內容、方式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要立足課堂,運用好課堂教育資源,適當引入課外資源,加入鄉土歷史教育;針對青少年對網絡的喜好,增加網絡教育資源;建立開放式德育模式,創新讀書活動、文體活動的方式,通過閱讀,用偉人事跡讓孩子領會生活中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捕捉社會有利資源,用先進的教育信息引導學生發展,如收看中央電視臺《等著我》等綜藝節目來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學會感恩。
4.要加強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校園環境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說話。”這是一個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德育平臺。時代日新月異,特別是大眾傳媒、互聯網等對德育提出新的挑戰,要不斷更新充實德育內容,使其貼近我們的社會生活。學校德育不但要通過團隊活動使學生得到自我教育,還應增加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質量的內容,諸如人際交往、科學消費等,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發展,促進其健康成長。
“讓沉睡的德育醒來”,學校要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的特點和規律,明晰思路,科學決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把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參考文獻:
[1]靳景剛,郝玉雙.當前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關于德育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C],2015(1).
[2]楊旭紅.小學德育新課程開設現狀、問題與對策:來自重慶市南岸區的調查報告[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