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梁平區實驗小學 文 莉
正確把握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
重慶市梁平區實驗小學 文 莉
要正確把握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就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教與學生的活動——學,構成了教學賴以進行的兩個并行統一的活動體系。在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中,要組織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并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教與學;最佳結合;教學實踐;高效課堂
要正確把握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就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教學是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而教育的實施與接受最終要落實在人的身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教與學生的活動——學,構成了教學賴以進行的兩個并行統一的活動體系。在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中,要組織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并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下面就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談談探索教與學最佳結合的幾點做法。
這種師生關系要求師生在知識、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層面開展交流,交流的最終指向是人的全面發展;師生雙方的相互理解、尊重、寬容、信任,構成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相互關系;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獲得了人格與精神上的成長與發展。這種師生關系并非要否定教師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只是要求教師順應社會發展要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把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個體,與教師在知識、精神、人格等方面展開全面而真誠的交流與對話。“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此道理。
興趣是情感的體現,是促使學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集中在學習對象上,所以說“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教學伊始,教師要在導課上下功夫,千方百計地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產生內驅力,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教學中可采用:謎語、游戲、懸念、實驗、故事、實物、圖畫、歌謠等導入激發情感。如我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時,采用實驗導入: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先做個實驗,把一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請同學們仔細觀看(邊做邊講解提示)。你們發現了什么?這是為什么?(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水面就會上升,這是因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對了,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那么,怎樣測量和計量物體的體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樣通過實驗而得出的一些發現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進行總結歸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來自學生探索的內驅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與“學法”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教學活動統一的兩個方面。教學方法制約著學生,學生的學法也影響著教師的教法,教學方法必然通過學生的學法體現出來,而學生學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引下的學習方法。因此,要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必須改革課堂教法,促進學生的學法。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多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合作式等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生有發現、有爭論、有創造的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練習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也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學生所學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必須發揮練習這個環節的作用。因此,練習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分出層次,加強學生的生活聯系,啟發思維,注重應用,設計對比性、開放性、靈活性練習。如我在教學“平均數”的問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題:請同學們分8個小組當評委,給老師這節課的上課情況打分(滿分以10分計),計算出老師這節課的平均得分。學生先以小組討論給老師打分,然后報分,有3組報9分,2組報9.5分,2組報9.6分,1組報10分。最后同學們計算老師的平均得分。結果有的同學這樣做:(9+9+9+9.5+9.5+9.6+9.6+10)÷8=9.4(分);有的學生這樣做:(9×3+9.5×2+9.6×2+10)÷8=9.4(分);有的學生這樣做:[9+(0.5×2+0.6×2+1)]÷8=9.4(分);還有的學生設計成統計表做:

組數3 2 1 2得分(分)9 9.5 10 9.6平均數(分)9.4
這樣每個學生都主動探索,新知得到鞏固,形成了技能、技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同時,我還借此平均得分,對學生進行學習重要性的教育:同學們,你們對老師的講課做了客觀的評價,我非常感謝你們。從平均得分9.4分來看,離滿分10分還差0.6分,說明老師在教學中還有差距、不足,需要不斷學習、鉆研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樣的教學結合,課堂能不高效嗎?
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構建高效課堂,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把多媒體教學手段帶進課堂,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變“苦學”為“樂學”,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后,再用電腦演示關系如下圖,邊演示邊提問: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寬與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寬等于圓的半徑)所以,圓的面積S=πr×r=πr2(π:圓周率,r:圓的半徑)。這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就很輕松、愉快地接受了。

小學生的表現欲特強,喜歡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根據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教師應善于抓住每個學生任何一點創新的表現加以鼓勵和贊揚。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被表揚的事可以成為眾多學生努力的目標;二是讓受表揚的學生在探索中品嘗成功的喜悅;三是為教學結合提供凝聚力。當然這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每個學生在探索中展示出來的創新閃光點。在教學中做到:創建學習環境,敢于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為他們提供出現閃光點的機會;寬容對待合理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失敗的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及時肯定學生的創新,做出正確的評價。
總之,正確把握教與學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構建高效課堂。只要我們努力用心去做,教才會更加有效,更加高效,甚至走向卓越;學才會更加有味,才會更易吸收,才會更能整合、創新、超越,從而使我們教師更加愛教、更加樂教、更加善教,使我們的學生更能學習、更會學習、更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