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華
近年來,微整形美容越來越普及,尤以注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等美容產品最為常見。相比傳統整容“要在臉上動刀子”的手術手段,宣稱“不需開刀,沒有傷口,短時間就可以變美變年輕”的“微整形”更具吸引力,迎合了一大批既想變美又怕手術的女性心理。然而,很多女性在商家“殷勤服務”的手段下,忽視了醫學美容,哪怕再“微”,都屬于醫療行為這一關鍵問題。
微整形和整容手術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關系。即使是微創,甚至是注射之類所謂“無創”手術,對操作的環境、消毒、設備,對醫療人員的技術等均有與整形手術類似的嚴格要求。
一些美容院和微整形工作室在概念表述上會故意含糊,擴充自己的服務范圍,把醫療美容混淆為生活美容,例如當下比較流行的半永久紋眉、美瞳線、拉雙眼皮、紋唇、激光洗眉、洗眼線等,雖然看上去都比較簡單,但依然包括侵入性操作(如破皮),因此這些都屬于醫療美容項目。即便有些美容院聘請正規醫院的醫生來做微整形手術,可是由于美容院本身環境不符合醫療美容的要求,以及這些醫生的真實身份信息對消費者隱瞞等因素,消費者如果在術后出現問題,既找不到醫生咨詢,也很難向美容院維權。
微整形行業發展迅猛,但我國缺少較為專業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在對相關整形機構資質的審批與管理,還是在對整形市場的監管以及出現整形事故后的維權,都存在諸多的不完善、不健全的環節。因此,在市場更為完善之前,消費者自己的謹慎小心就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