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娜+楊暉+??
摘要:知識生產模式II的出現使教師專業發展范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專業發展開始注重專業水準及個體專業的成長,也要求教師的專業技能具備更強的情景性、社會關涉性以及創新性。
關鍵詞:知識生產模式II 教師專業發展 范式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24-01
霍勒(Hoyle E.)在《教師角色》一書中從六個方面闡述教師專業化發展;富蘭(Fullan,M.)和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 強調教師專業發展是其在目標意識、教學技能和與同事合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關注“教師由于經驗增加和對其教學系統審視而獲得的專業成長”;佩里(Perry,P.)從教師專業發展的中性意義和積極意義兩個方面闡述教師專業發展;利特爾(Little,J,W.)指出,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但他強調從如何獲取專業知識、學習動機和學習機會等方面開展研究。
我國學者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提升專業水準的歷程,注重動態地考量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應貫穿整個教師生涯。大體將教師的專業發展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職業的專業提升,二是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著重從教師個體的角度來診釋教師專業化的過程,從個體成長、組織發展及概念特征等方面對教師專業發展做出界定。
強調學科專業性的專業主義強調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教師個體由非專業人員轉向專業人員的過程,主張教師專業發展才是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有效途徑。而且 “研究型實踐者”范式的出現更凸顯了專業發展中教師的主體性,主要體現為 “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以及“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在此基礎上的“反思型實踐者”范式,強調教師反省式的探詢方式以及教師的教育反思。
在教育社會化、教學科研一體化的趨勢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越來越多地關注通過改善教育實踐者的知識和能力來提升教育質量,強調教師在實施教育行為中專業知識和技術的運用。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憑借“實踐性知識”來得以保障,而實踐性知識不再是原有書本知識的復制與傳承,其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綜合性以及高度的社會關涉性等特點,是知識創新的集中體現。
英國社會學家吉朋斯(Michael Gibbons)提出知識生產的兩種模式——模式I和模式II:生產模式II中知識生產在應用的語境中開展,參與者是一系列異質的實踐者與專家,在一個特定的、局域性的語境中對特定的問題進行共同研究。模式II更需要教師實踐性知識體系的生成,這種模式中的教師專業發展不再是教學技巧上的改進和小幅度的修整。同時,模式II要求教師專業發展范式中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實踐性的機會中參與研究,同時主動更新、構建知識體系。另外,知識生產模式II要求“學習型”組織的構建,讓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機會對專業實踐開展合作研討。教師是合作團隊中的一員,在通過與其他專家的合作中提高教研能力,實現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模式II強調教師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批判思維能力的生成,這也有助于教師對研究技術和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
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范式往往采用學科知識加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模式,將教學實踐視為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及教育學技術的合理運用,實質上是單純地鞏固學科知識并通過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教學技巧上進行修補。作為知識生產的重要機構,大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體系簡單的復制與傳承之地,隨著知識生產模式II的出現,大學的競爭力更集中地體現在教師創造性的成果以及教師知識結構拓展、更新的過程之中。
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改變傳統范式中單純地鞏固學科知識、通過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教學技巧上進行修補的做法,而是在新范式下探索如何有效推進教師專業技能的生成或是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在綜合分析知識生產模式II中教師專業發展新范式的特點后,推出適合本土情況、同時又能切實有效地推動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可行性方案。
知識生產模式II中的教師發展范式因大學內知識生產模式的改變而生,這種新范式有助于教師在構建或延展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學會運用實踐性知識來改進教學,讓教師擺脫課程神圣論、教科書中心論及朗誦式的教學,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所授知識的生產和創造過程。新范式重視教師主動地在已有經驗基礎上構建符合改革需要的知識、技巧,同時要求教師采取更靈活的方式整合學科內容、組織學生學習;新范式推動教師專業團體的建立、鼓勵教師更多地進行專業知識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形成良好的專業技術文化,最終實現教師專業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Michael Gibbons,Camille Limoges,Peter Scott,Introduction:Revisiting Mode II at Noors Slott[J]. Prometheus,2011,29(4):361-372.
[2] Michael Gibbons,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Contemporary Society[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