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婷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伴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課程目標的提出,對高校中各專業的畢業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女生的體育教育一直都是比較薄弱的環節,高校的體育教學更多重視競技體育的結果,教育模式也是以各項競技技術和水平為考核,造成很多女生在面對體育課程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開展體育學習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證。針對以上情況,本文主要研究了形體訓練在高校女生體育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能為我國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形體訓練 高校女生體育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102-01
受到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的高校女生在面對體育課程時都沒有足夠的興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喜歡體育活動但卻對體育課程沒有足夠的積極性,這對學生今后的體育意識的培養無疑會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能夠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適當的形體教學,可以激發女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形體訓練在女生的體育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將具體針對形體訓練在高校女生體育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一、高校體育教育中開展形體訓練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從形體訓練的強度來看,雖然效果很吸引人,但是過程極其艱苦,學生想在形體課程中堅持下來,必須克服過程中的困難。例如在進行柔韌性的訓練時,如果沒有一定的訓練功能,對身體承受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要求學生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的學生從這個過程中都可以培養自己堅韌的性格和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對學生日后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增強學生的表現和鑒賞能力
進行形體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每次訓練都要在鏡子面前做各種動作,可以讓學生完整地掌握自己訓練時的姿態和動作,在訓練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也可以及時調整,從而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老師在訓練的時候也可以對表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形體進行著重的比較,找到其中的差距,增強學生的整體鑒賞能力。[1]
二、形體訓練在高校女生體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形體訓練可以引發學生對健身和健美的追求
現代大學生大多處在二十歲左右的黃金年齡,充滿著朝氣和對新生事物的追求,健康健美的身材需要借助于科學的鍛煉方式,如果在高校中開設形體訓練課程,對學生來說不但可以強身健體和訓練姿態,還可以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身體姿態,培養女生良好的氣質,可以使高校學生明白,雖然相貌無法改變,但是一個人的氣質和形體舉止等卻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達到最佳狀態。[2]所以說,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開設形體訓練,可以為學生的健美健身鍛煉提供良好的氛圍,可以滿足高校女生對健美的需求,對高校女生今后的健身意識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形體訓練可以提高女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大多是以競技體育為主,非專業的女生很難在其中找到興趣,所以對體育課程的興趣不大,如果在日常的課程設置中融入一定比例的形體訓練課程,可以極大地增強高校女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形體訓練的授課方式和傳統的體育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可以滿足女生追求健美的需求,不僅可以使女生掌握塑形的技術,還可以增強體質和個人綜合素質;其次,通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可以顯著地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3]
(三)形體訓練可以培養女生終生的體育訓練意識
在高校階段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奠定學生今后體育活動意識的基礎。對沒有開設形體訓練課程的高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很多女生寧愿選擇其他娛樂方式,例如看手機,都不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這對學生今后的身體健康也是一個隱患。而學校開設形體訓練課程之后,可以在女生的形體、健身等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這一課程的開設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激發了她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逐步建立自我鍛煉的意識。對學生今后的身體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4]
三、結語
高校的體育教學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體和美的兼備,尤其是面向不遺余力地追求美的高校女生時,應該調整和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開設形體訓練的課程,以高強度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強化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對其今后的體育鍛煉意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屈銘.淺析形體訓練在高校女生體育教育中的作用[J].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2016(3):82.
[2]王愛民.普通女生形體訓練課程教學活動模式與內容研究——以中華女子學院體育形體訓練課程為例[J].中化女子學院學報,2015(6):89-91.
[3]姜艷,謝爭.探究高校女生形體訓練與終生體育的關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9):23-25.
[4]任秀紅.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女生的形體訓練[J].鋼仁師范高等專業學校學報(綜合版),2013(5):101-10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