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
摘要:現代西方協商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代議制民主缺陷的一種回應。協商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并不存在統一的模式。中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卻是最高類型的新型民主。它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依據中國國情建立起來的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民主。它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會遇到諸如協商主體理性不足、協商結果未必如人所愿等現實問題。協商民主作為中國發展民主政治的一種形式,必須結合中國實際,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創新形式。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擺脫協商民主面臨的種種困境,才能實現協商民主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推進人類政治文明建設不斷發展。
關鍵詞:民主 協商民主 協商困境 協商主體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172-02
一、協商民主的基本特征
“協商可以克服私人觀念的局限和提高公共決策制度的質量。”作為一種理想的政治形態,現代西方協商民主具有以下幾種特征:
第一,多元性。多元性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前提條件,它規定了協商民主的主要任務和實質特征。協商民主承認差異和多元化,通過協商和交流而不是沖突來促進文化的發展。協商各方通過吸取他人的不同意見,促進各方文化主體對自身的批判性反思,從而達到協商各方相互理解、相互促進的目的。當文化沖突或價值沖突較為激烈時,在多元性的語境中維系協商,便能夠降低交流成本。
第二,明理性。明理是將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區分開來的重要特質。明理不僅僅是理性,而且還超越了理性,因為它還包括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表達。協商民主是以公共利益為導向,在共同協商的框架內通過協商和妥協達成意見的一致,避免使協商各方作出草率的、傷及公共利益的決定。
第三,包容性。包容貫穿于協商民主的全過程,體現在協商民主的各個方面。
第四,公開性。協商民主依靠公開性遏制權力的濫用,保證參與者得到平等的對待。協商過程必須是為眾人所知的,協商主體的意見也要為各方所知,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批判他人的意見,公開性暗含了平等性和主體責任性。
第五,公共性。協商民主關系到的是協商主體的公共利益,具有較強公共色彩。公共首先為協商民主提供了空間場所,也就是說人民必須在公共領域內進行協商。其次,公共性也提供了評判共識的最低限度標準,協商之后的決定必須信服到足以促動每一個人。
二、中國特色下的協商民主制度
中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是最高類型的新型民主。它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依據中國國情建立起來的適合中國特點、中國形式的新型民主。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形式是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并協調各方面利益,保障人民的選舉權利,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保障祖國的大一統,民族的大團結。
(一)中國協商民主的特殊性
中國協商民主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社會制度的特殊性。它是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中的一種新型民主。中國協商民主的發展是具體的、現實的。與西方協商民主不同的是,中國協商民主已經存在于中國的民主實踐中,是作為顯存發展其力量的。
中國的協商民主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進程和理論特點,因此中國的民主發展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在經濟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協商民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極大的促進和發展。這不僅為中國協商民主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也擴展了協商的途徑和形式。市場經濟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階層的復雜化,主體利益的多樣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中國協商民主發展和變革。在政治上,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是中國協商民主發展的強大的堡壘。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是建立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基礎之上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必然不能采用西方以投票為主的民主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協商民主更有利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制度也為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在文化上,中國協商民主的歷史文化資源就是傳統的政治觀念和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協商思想。以“和”為貴的傳統政治文化為協商主體達成共識提供了思想基礎,同樣,中國歷史上存在著悠久的協商實踐傳統,比如春秋戰國鄭國大夫子產執政期間,允許人們在鄉校等公眾場合對國家政策進行評論。這些政治協商、民主參政的思想構成了中國協商政治制度雄厚的歷史和文化基礎。
(二)中外協商民主的比較分析
盡管中國和西方在現代社會中都談論協商民主制度,但兩者卻并不完全相同。
第一,中國協商民主區別于西方協商民主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其協商制度的現實性和歷史性。西方的協商制度是對直接民主復興的一種理想,而中國協商制度是現實生活中發生作用的一種機制。它目前在中國主要解決的是人民政治參與的問題,人民依靠協商制度參與國家政權,在交流、辯論的過程中達成共識。
第二,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協商民主制度中占據中心地位。我國與當代西方的政治協商制度的協商民主理論提出的協商民主機制有本質的不同,不同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一切制度的首要堅持原則不能動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縱觀歷史最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就屬中國共產黨。因此,中國共產黨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息息相關不能分開的。協商民主制度要求廣泛與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原則、路線方針和重大政策上的領導。
第三,協商民主在中國的興起,首先是因為各族人民各個團體的團結,而緊接著的取向則是人民民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必然,但能夠促進現代化發展的民主化,一定是既能帶來政治進步,也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成長的有效政治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想要使我們的民主發展得更加充分廣泛,就要積極推行穩妥的政治體制改革。西方的協商民主始終擁有著西方歷史傳統,很難成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
三、中國協商民主的困境及發展前途
(一)中國協商民主的困境
中國的協商民主理論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批判繼承國內外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它反映了人們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協商民主理想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有一定的限度,因此這個限度被許多不贊同協商民主的人士用來當做批判它的借口。準確地說,中國的協商民主包括以下需要解決的方面:
(1)協商主體理性的不足。協商主體的理性不足所帶來的問題會影響協商民主的運行效率和公共協商中的民主的廣度、深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由于每個公民的文化水平程度不同,思維方式也不一樣,對政治事件理解能力也有限,尤其是有些人容易依靠自己主觀來判斷決策,還有的甚至沒有主見,容易受別人支配影響。
(2)協商主體之間資源和機會的不平等性。資源和機會的不平等使有些人想為國家的一些政策獻言獻計可惜沒有途徑去參與。資源分配中處于優勢的公民能提供物質優勢來影響民主程序。這種不平等尤其體現在協商主體間信息的不平等,由于協商主體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政治信息的渠道各異、時間快慢不同、政治地位以及人脈資源的不同而導致獲得信息真假等有差別,從而損害真正的協商民主,影響民主的公平實施。
(二)中國協商民主的發展前途
我國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具有豐富的協商民主形式。協商民主是公共權力行使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運行機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由于協商民主具有一些目前無法解決的缺陷,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在中國政治經濟環境下的協商民主建設。由此,中國的協商民主建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擁有應對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挑戰的能力,能夠以合作、發展為基本價值目標,把協商作為基本的途徑,吸引盡可能多的公眾參與到商談中來。在協商的過程、協商的形式中,中國共產黨也可進行更多創新,以此保障協商的順利進行。
第二,提高個人素質,培養公民精神。協商民主的實踐也需要個人素質的提高,個人素質的提高,包括理解能力的提高、交流能力的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等,和協商民主緊密相關的是政治能力決策的提高。個人素質和公民精神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建立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加以實踐和訓練才能完成。同時,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期間,容易產生政治認同危機,價值觀念體系可能會受到沖擊,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構建社會認同價值體系,增強公民的社會歸屬感,凝聚人心,構建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公民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為協商民主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第三,建立健全的協商民主制度體系。協商民主強調重視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呼聲,讓廣大人民為我國的發展建言獻策,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公平性,更有利于決策的實施與擁護。改革和完善政治協商制度,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來著手:一是新興社會階層合理意見可以被吸收,增加政策合理性,維護社會穩定,也可以擴大政治協商的涵蓋范圍。二是規范政治協商的運行程序,擴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鞏固建成監督體系。三是致力于提升政協委員的政治責任意識和社會使命感,讓其多學習政治知識,能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辦事,替人民著想,推動我國政治朝著更健全、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第四,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讓大眾媒體引導人民群眾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總而言之,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保證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堅持依據我國主要國情出發,選擇真正適合我國實際發展的道路;重視加強建設制度形成體系,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朝著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方向發展;積極學習和借鑒全世界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文明成果,注意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模式。只有這樣,協商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才能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為人民服務,才不會成為強勢利益集團操縱決策的工具,才能更好地促進祖國的發展,維護祖國的統一與穩定,使祖國更加繁榮與富強。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符合人民意愿、符合歷史發展方向、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參考文獻:
[1]鄭永年.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J].戰略與管理,2007(2).
[2]俞可平.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N].北京日報》,2007-09-17.
[3]陳家剛.協商民主與政治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