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愷麗+馬立軍+??
摘要: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群體極化”現象也出現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由于“群體極化”現象總是與社會熱點事件、群體性事件以及重大突發事件密切相關,在當前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現實社會中的熱點事件很容易在網絡空間形成“極化”,這種現象亟待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網絡群體 極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53-01
網絡群體極化,從字面意思解釋,就是在網絡空間中發生的群體極化現象。除了具有現實群體極化現象的特征之外,它也被賦予了很多網絡媒介獨有的屬性。現實中的群體通常以血緣、區域等進行劃分,而網絡群體則以“互聯網”作為連接點。也就是說,只要有一臺計算機,人們就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并加入這個群體。網絡突破了時間、空間、地理、年齡、民族、種族等因素的限制,與現實群體相比,網絡群體聲勢浩大,群體成員的來源廣泛,結構復雜。
一、網絡群體極化帶來的價值
(一)釋放網民情緒
互聯網發展的今天,信息洪流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面對這些信息的時候,人們有獨立的思考和認識,而面對他們,人們更需要空間去表達自己的看法。特別是當面對一些觸碰社會安全、公眾利益、道德底線的問題時,網民更會做到感同身受,愿意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放在網上,釋放自己曾經在相似事件上的抱怨和壓力情緒。
(二)倒推事件發展
具備開放式傳播特點的微博成為越來越多普通網友自我發聲和維權的首選平臺,“麗江毀容門”被曝出到輿論爆發,再到倒逼政府微博回應,從而解決線下實際問題,充分說明微博已經成為大事件發酵的重要平臺,也成為民眾和政府的發聲渠道。民有所呼,官有所應,并推動和公開事件的解決和落實,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微博扮演著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角色。
?倓
(三)引起社會反省
在“辱母殺人案中”,除了對當事人于歡判決結果的熱議,隨著事件的發展,媒體和網友的視角越來越多地放在了事件背后的導火索——民間借貸亂象。據新浪微輿情大數據平臺統計,在3月23日至3月30日,全網關于民間借貸相關的信息量共達61萬條。而通過對信息內容進行梳理,可以得出,在該監測期間,由“辱母殺人案”引發的民間借貸相關信息共達409萬條,占全部相關信息的6712%。說明“辱母殺人案”激發了網絡輿論對于“民間借貸”的反思。
二、網絡群體極化引發的困擾
(一)催生網絡暴力
網絡極化現象中,人們發表言論時通常是無意識的,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在網絡暴力面前,“從眾效應”和“沉默的螺旋”影響之下,網民更容易被一些有著特殊目的的人所利用,網絡暴力對他人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
(二)引發社會混亂
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輿情,常常會引發公眾的不信任感,如果對輿情處置不力,易產生信任危機。縱觀此次事件的輿情發展脈絡,網民的不斷爆料成為輿情不斷發展的關鍵,在新聞媒體大量跟進報道后,輿論影響力不斷擴大。導致極化現象,出現嚴重一邊倒局勢,引發社會混亂。
(三)影響政府公信力
政府部門要重視網民發表的意見,一方面,開通官方微博,讓自己的政務微博發揮好了解社情民意、與公眾直接溝通、建立良好公共關系、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也要關注微博輿情,特別是跟自己職能部門相關的輿情,做好微博輿情監測工作,一旦有輿情,要及時通過自己的官方微博進行回應與處置,及時疏導民憤,緩急輿論壓力,才有可能避免出現類似“麗江門”事件。
三、網絡群體極化的應對
(一)網民要理性分辨網絡輿論
面對信息源模糊的“極端事件”時,應當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緒發泄,多一些較真拷問,少一些盲目轉發。尤其應注意,不要掉入“造謠推手”設置好的地域攻擊、人身謾罵的陷阱中。
(二)媒體要客觀引導網絡輿論
很多新聞剛發生時,真相并不會“一攬子”全部呈現,需要媒體及時跟進,以專業精神抽絲剝繭,厘清線索鏈條,揭示真相,在采用信息源時,也不能聽信一面之詞,要有兩個以上獨立消息源交叉印證。
轉發新聞時,嚴格按照國家網信辦公布的《可供網站轉載新聞的新聞單位名單》中的新聞網站為范圍進行選擇,不違規轉載;報道新聞時,媒體應發揮“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作用,通過深入調查揭示真相。不使用煽動讀者情緒的標題,不刻意引導讀者情緒;不把沒有定論的熱點新聞當做主題去評論等。
(三)政府要持續加強網絡治理
網絡治理已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法規逐漸完善,各項工作成效明顯。對于淫穢低俗信息、網絡謠言、網絡敲詐、有償刪帖等一些危害大的網絡痼疾,相關管理部門立足“反復抓、抓反復”,連續出擊,堅決遏制。如“護苗行動”“凈網行動”“清朗行動”都連續3年開展,年年抓不松懈,并把專項行動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經驗常態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防止違法違規網站死灰復燃,不給有害信息留下網絡傳播空間。
參考文獻:
[1]杜梅.論網絡群體極化的影響與理性應對[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7.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