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傳統孝文化的歷史嬗變過程來看,它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起到消極的作用,但就其合理內核而言,仍對當今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孝;孝文化;歷史嬗變;當代價值
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處理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各種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標尺。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征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孝逐漸從一種單一的家庭道德觀念范疇擴大為一種多元文化體系,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已經具備了廣泛的文化綜合意義,它不僅成為一種親子間倫理價值觀念與范疇,而且包含著宗教的、哲學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等諸多文化意蘊,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和首要精神。
一、傳統孝文化的歷史嬗變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中國孝倫理的產生有一個萌發、形成、成熟、發展的歷史過程,它經歷了從最初的樸素孝意識到較明晰的孝觀念,再到處理代際關系的孝倫理規范,它源于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和人類社會發展相一致。
1.孝觀念的產生和形成。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它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即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社會。在原始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以血緣為基礎,基于自然血親的生命感恩情愫和種屬生存的需要,形成了樸素的孝意識和簡單的孝行為。至殷商時期,隨著孝字的出現,標志著孝的倫理道德觀念初步形成。而私有制和家庭的產生則促使早期的樸素孝意識逐漸地轉變為家庭內部的倫理道德關系。到了西周,隨著宗法制度的確立,把孝納入到宗法的范圍之中,由此,孝的對象由在世的長輩及去世的父祖追溯到更為久遠的祖先;孝也由單純的親子倫理、家庭倫理擴大到宗族倫理。
2.孝觀念的系統化、理論化。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個體家庭經濟的崛起,傳統孝倫理隨著奴隸制宗法等級制度的破壞發生了動搖和演變。“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社會劇烈的變動時期,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傳統意識形態的動搖,自三代以來一直作為唯一社會意識形態的宗法性宗教開始土崩瓦解了,并嚴重影響了維系人際關系的孝道”。面對時代發展的變化,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家們在繼承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對傳統孝文化進行了改造。經過不斷地完善,孝觀念已經系統化、理論化,《孝經》的產生則標志著孝文化的形成。
3.孝文化的政治化、異化。到了漢代,社會安穩平定,戰爭逐漸減少。統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并將先秦儒家思想家關于孝的思想進行廣泛地實踐,這才有了實踐意義上孝的政治化。漢代由此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朝代。而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學說,則把儒家的人倫孝道思想進一步政治化,即由普通家庭的事親于孝轉變為事君于忠。
二、傳統孝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傳統孝文化嬗變的歷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孝文化的涵義距離孝的本質內涵漸行漸遠。但剝離其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其中的合理內核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心理素質和民族精神。因此,在當代社會繼承傳統孝文化中的“精華”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當今社會,絕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了太多的愛與給予,生活養尊處優,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從而迷失了自我,造成了人格缺陷。因此,我們要提倡孝文化,培養當代獨生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情懷,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私和狹隘,有利于完善他們的人格,更有利于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
2.有利于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絕對數最大和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老年撫養比也將提高到28%左右。面對這種形勢,如何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
3.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它的實現不僅需要經濟的騰飛,更需要傳統文化的弘揚。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與精髓,逐漸地在今天褪去了曾經的色彩。但是一個國家要想真正的發展起來,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與傳統,一個失去傳統文化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
【參考文獻】
[1]程紅帥.中國孝文化的歷史沿革及當代價值[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21(1):47-49
[2]方程..傳統孝道的歷史嬗變與當代審視[D].重慶:西南大學,2008:7
[3]馬艷.中國孝文化的歷史演進與當代重建[D].延邊:延邊大學,2005:9
[4]計志宏.中國傳統孝文化歷史嬗變及當代價值[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68-72
[5]鄭晶晶.傳統孝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13
[6]張宏書,李衛光.中國古代孝文化的嬗變[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3):77
[7]計志宏.傳統孝文化的歷史嬗變及當代價值[J].人民論壇,2010(11):163
[8]邱國勇.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價值[N].光明日報,2016(10)
作者簡介:田霞(1989—),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