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朦凡
摘要:作為時下最具代表性的虛擬網絡社區,微信朋友圈是對當下真實人際社交的一種直接體現,它呈現的是用戶個體的“自我”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朋友圈的互動關系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之間的人際互動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朋友圈“微生活”背后更隱藏著巨大的商業機遇和挑戰,這種新型的生活方式不僅給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同時也顛覆了大眾傳統的社交理念。
關鍵詞:情感功能 信息傳播 商業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70-01
伴隨用戶群體由PC終端向移動終端的轉移,社會化的移動媒體成為時下最熱門的社交方式。作為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微信平臺,微信朋友圈兼具熟人社會與虛擬社交的雙重特性,微信的普及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友方式,微信圈已不再是獨立的網絡群落。微信作為一種基于用戶體驗的交互式產品,具有一種從屬式的思維模式,不斷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復雜需求,同時也在定義用戶的行為習慣,它以一種隱形媒介的力量影響著社會交往的發展。
一、情感功能
朋友圈是用戶的情感宣泄窗口,用戶生活中的部分情緒可以通過朋友圈借以發泄,同時能夠獲得好友關注,這是個體在社會中群居本能的一種直接體現。據統計,有873%的微信用戶通過朋友圈“曬”生活和查看朋友圈分享來了解社交動態[1],微信用戶是朋友圈的內容生產者,同時也是這一媒介環境中的客體存在。一方面,用戶通過朋友圈發表狀態抒發情感,以期得到用戶的關注,另一方面,好友通過朋友圈狀態互動與用戶形成情感共鳴,進而產生高度有效的情感認可。朋友圈的情感化設計成為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這對反向增強用戶的使用黏性有著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除了用戶本身,其他的圍觀群體通過點贊、發表評論獲得群體身份的認同感,為了獲得群體認同,甚至出現了極端的“點贊黨”和“點贊狂魔”,而這恰恰體現了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的“使用與滿足”受眾理論特點——微信的用戶群體具有很強的媒介使用目的,同時用戶的媒介使用行為是基于個人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的。[2]
二、信息共享
微信有著獨特的信息傳播機制,它依托網絡人脈傳播信息,兼具點對點和點對面兩種傳播模式的特點。其中,點對點的信息傳播通過實時對話實現,是一種封閉式的傳播模式,屬于傳統的信息傳播,而點對面的信息傳播主要存在于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的傳播過程之中。
由于微信的點對面傳播是基于用戶的強關系網絡建立起來的,所以微信的信息傳播效率就要遠遠高于微博,但同時由于微信半封閉式的好友設定方式,朋友圈信息必須是好友關系才可見,所以微信的傳播速度遠不及微博。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傳播中,微信的社交屬性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大眾的無意義圍觀,信息的傳播更加直接和高效,同時也實現了信息的深度傳播。用戶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在朋友圈發布時往往會標注自己對這一事件的主觀態度,這也是微信與其他社交平臺的不同之處。總的來說,微博是一種廣傳播、淺社交、松關系;而微信是一種窄傳播、深社交、緊關系。[3]
三、電商社交
如今,微信的媒體營銷逐漸成為商家宣傳推廣活動的常態化營銷模式,其中微信朋友圈的“點贊營銷”最為普遍,實體商家通過微信平臺的點贊數量實現商品推廣,滿足商家的利益需求,用戶通過朋友圈集贊滿足用戶的消費優惠,同時微信實現了自身的推廣營銷,“點贊營銷”實現了營銷利益最大化,是一種良性的商業互動行為。
此外,微商的營銷模式是用戶利用社交軟件與企業合作進行營銷活動的出色案例。作為微商營銷的發源地,微信朋友圈成為業內相關領域學者研究微商營銷的目標。微盟CEO孫濤勇提出,微商是指社會化移動社交電商,它是企業或者個人基于社會化媒體開店的新型電商。[4]隨著微商隊伍的擴大,微商營銷主體組成也越來越多元化,自由職業者、學生、白領、家庭主婦……都是微商的主力軍。微商營銷的消費者大多是微信應用的忠實用戶,他們不同于傳統的消費者,他們具有社會化媒體環境下消費者典型的認知消費習慣,他們的消費更加主動,且容易受到媒體環境的影響,加之熟人朋友圈的人際關系,微商的營銷行為變得更加復雜且多變。
微信成為當下經濟技術時代的縮影,它通過便利的人際溝通方式打造了新的人際互動模式,一方面拓寬了人際交往的廣度,另一方面增加了社會交往的可能性。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環境下,互聯網交往逐漸成為時代訴求,這是媒介環境快速更新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方芳.微信“曬客”的呈現行為與自我認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南七道.馬航失聯事件考驗社交傳播——微博、微信之異[OL]. http://www.tmtpost.com/97780.html. 2014-03-09.
[4]朱玲玉,王玉全.朋友圈微商背后的法律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13(1): 112-11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