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國琴
【摘要】目的:對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治療的探討分析。方法:選取2015年08月-2016年07月在我院收治的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42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合最新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為診斷依據,給予患者實施PCI治療及藥物治療。結果:本研究的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進行PCI治療及常規藥物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結論:針對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需要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時采取PCI治療及藥物治療措施,從而降低該類患者的死亡率,該方法在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治療中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腦血管同時梗死;診斷;臨床治療;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02
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對中老年人來講具有較大的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與病死率,并且并發癥較多,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危害。當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疾病,而這些疾病又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目前心肌梗死與腦梗死同時發作這一疾病在現代醫學臨床治療研究中備受人們關注。在患者發作時,可以通過其發病癥狀來判斷是否出現了心腦血管梗死的現象,并及時送去醫治。在臨床治療中,可以通過冠狀動脈造影來對患者的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PCI進行臨床醫治。但從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來講,預防仍然是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的關鍵措施,也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鍵。以下選取2015年08月-2016年07月在我院收治心腦血管同時梗死的患者42例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08月-2016年07月在某醫院收治心腦血管同時梗死的確診患者42例,結合最新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為診斷依據。其中包括年齡為32-79歲之間的31例男患者和年齡在59-76歲之間的11例女患者。其中高血壓患者20例,糖料病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10例。
1.2 方法 對選取的所有患者都進行原發病治療,控制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等水平,同時對患者實施動脈冠狀造影檢查,明確梗死的部位,然后給予患者實施PCI治療。有2名腦梗死及3名心肌梗死患者通過藥物治療,使用藥物主要包括依達拉奉、長春西汀、低分子肝素鈣等。
2.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經對癥治療,并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行PCI治療及常規藥物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3.討論
心血管疾病同時梗死是一種非常危急的病癥,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應在患者入院后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超聲波檢查、血液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等相關檢查。比如血液檢查主要是為了檢查代表心肌梗死特征性項目的動態變化,如白血球數量、肌紅蛋白、CK、CK-MB、AST、LDH、肌鈣蛋白、血清凝蛋白輕鏈等項目,這些項目測定值的評價對于心肌梗死發病時間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梗死后再通的判定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合并疾病、性格特征、飲食情況、體育活動量等相關信息,并及時送入內科監護病房,進行心電監護和吸氧。對于有出血傾向,血壓水平異常且年齡超過85歲的患者應積極應用尿激酶,具體用藥方法為:首劑給50萬U靜注后,另外是采用尿激酶100萬U加入5%GS140mL中靜脈滴注,注意合理控制滴速,應在一個小時內輸注完成:對于年齡偏大、血壓偏高選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藻酸雙酯鈉等處理。另外是針對患者的血壓、腦水腫、心衰、心律失常和血糖情況給血管擴張劑、多巴胺、甘露醇、胰島素等對癥處理。
通過研究分析,心腦血管同時梗死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1)臨床癥狀。首先,胸口疼痛。很多患者在發病期間常常會出現難以容忍的劇痛,甚至會有瀕死的感覺,疼痛持續時間較長,一般都在半個小時以上,甚至是多個小時或者幾天。期間服用普通的硝酸酯類藥物并不能起到較好的緩解疼痛效果。其次,超過50%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出現透壁性心肌梗死或者疼痛較為嚴重的時候會有惡心嘔吐的感覺,偶爾會有腹瀉、大汗、虛弱無力、眩暈或心悸等癥狀。(2)臨床體征。從體征上來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出現血管梗死之后,一般都會表現出焦慮、抑郁、無精打采、虛弱無力以及煩躁不安、表情痛苦等現象。而當患者出現休克時,同時還會伴有血壓較低、皮膚濕冷等現象。而當出現潮式呼吸時,可能就會導致患者死亡。
我國相關學者通過試驗表明,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在發病期間常常會出現難以容忍的劇痛,嚴重者可能出現瀕死的感覺,疼痛時間往往較長,一般超過30min,長則達到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目前臨床上也采用服用普通的硝酸醋類藥物緩解疼痛,但這種方式無法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彭延波稱,大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發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或者疼痛較為嚴重的時候會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部分患者可并發腹瀉、虛弱無力、大汗、眩暈或心悸等癥狀。同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發生梗死之后往往會伴發抑郁、焦慮、虛弱無力、無精打采以及煩躁不安、表情痛苦等現象。尤其是對于出現休克的患者往往會伴發血壓較低、皮膚濕冷等現象。如果患者出現潮式呼吸的時候則提高患者很容易死亡。
相對于單純的“三高”疾病而言,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更大,發病更快,死亡率更高。尤其是當心腦血管同時發生梗死時,更容易使大腦與心臟缺氧壞死,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必須加強對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進行分析。
心腦血管疾病作為當前常見的一種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危害。并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逐漸呈現低齡化的特征,年輕人也正在成為心腦血管的高發病人群。因此研究心腦血管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醫學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超.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患者血脂譜特點分析[D].山東大學2009
[2]張國良.心血管疾病的中醫病機及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臨床治療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S1)
[3]劉大一.探討心腦血管同時梗死患者臨床治療[J].家庭心理醫生,2015(04)
[4]夏經鋼等.心腦同時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特點和介入治療時機探討[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0(08)
[5]陳敏.影響腦梗死與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相關性對比分析[D].山西醫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