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要:以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定期開展的“心連心·攜手社區行”愛心實踐服務活動為例,分析融入社區的素質教育對高職學生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社區教育 活動陣地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95-01
社會教育,是指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于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它是一種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豐富性、獨立性、形象性遠非學校教育可比。良好的社會教育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社區作為社會的單元細胞,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高職院校應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相結合,全方位、多渠道地開發社區德育資源,努力構建齊抓共管、立體開放的社區教育管理體系,達到“社會育人”和“育社會人”目的。本文以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心連心·攜手社區行”愛心實踐服務活動為例,分析融入社區的素質教育對高職學生的促進作用。
該活動以“讓我們關注社會、讓社會關注我們”為宗旨,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建立學校、社會、學生互動的全面素質教育平臺,不斷探索和創新學生素質教育新思路、新領域。
一、走出象牙塔,融入社區,在社會互動中提升素質教育成果
?倓 (一)開展“美化社區·綠色環保”類活動
在社區開展保護水資源的宣傳、調查活動;組織各種志愿服務隊,進行植綠護綠、清潔樓道等活動。讓居民及學生認識到這是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家庭,是我們應該愛護的地方,增強環保意識。
(二)開展“社區互動弘美德”類活動
定期組織學生到社區或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在與老人的交流和相處中,學會尊老愛老,關愛一些容易被青少年忽略的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樹立起多方位的觀察和體會社會的視角,引導學生的心理成長方向。每個服務隊都與孤老結對,定期上門慰問,將活動的延續性保持下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三)開展“大手拉小手”類活動
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為社區中、小學生創造學習輔導條件,開設學習活動場所,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一個服務隊隊員輔導一名中、小學生,讓學生自身的知識得到更多的利用,提高自身的價值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開展“多彩社區行”類活動
組織學生帶著豐富的文藝節目走進社區,走訪社區勞模、革命軍人、退休教師等先進人物。為學生提供走進社會、深入群眾、提高和鍛煉自己的機會,同時也為社區提供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體會大學生精神的機會。邀請社區工作人員、社區文藝組織、社區先進人物進行同臺演出和演講,為學生尋覓許多學習榜樣。
(五)開展系部與社區委員會結對子活動
每次活動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全程由學生自發與社區街道工作人員進行對接和安排,鍛煉學生的對外交涉能力,并定期組織服務隊到結對社區報到,參加社區為民服務工作。在活動中與社區建立良好的協助關系。
二、豐富社區陣地類型,擴展社會活動范圍,提升素質培養目標
社區中擁有各種教育活動資源,都可作為社區活動的陣地。
(一)建立娛樂型活動陣地,體驗社會生活
建立家庭學藝場所,如學家務活、廚藝大賽、棋藝比高低;建立娛樂活動場所,如羽毛球、足球、跳繩等體育活動;建立文藝演出場所,與社區青少年、老年文藝隊進行聯合演出,豐富學生和居民的業余生活。
(二)建立服務型活動陣地,培養人文關懷意識
利用社區宣傳欄,進行當下熱點問題的宣傳及文明美德的倡導。進行普法教育并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深入社區開展關愛老年人活動、環保綠化社區、讀書學習互助活動等。不少同學在社區先進人物的實例中,看到了理想是怎樣在平凡的崗位上閃光的,道德是怎樣在小事中體現的,體驗生活的艱辛、儉樸的珍貴,學會如何感恩,如何報效社會,培養了當代青年的良好道德情操。
(三)建立實踐型活動陣地,踐行專業技能
利用學生不同的專業性,將他們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既鍛煉了學生實踐本專業知識的能力,也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社會做出一些有用的事,增加了自身的社會成就感,對學生的職業引導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實踐獲益,社會教育給予高職學生更多自信
通過長期有序地開展“心連心·攜手社區行”愛心實踐服務活動,整合了社會各方力量,使學生的教育管理進一步得到延伸。通過社會教育,培養了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公民責任感等;通過社區活動,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弱點,發揮優勢、彌補短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社會大環境下,社區是養成教育的一個基地,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場所,是學生體驗社會的主要陣地。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把學生帶進社會大課堂中,對于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學生的參與也為社區帶來了活力。
參考文獻:
[1]孔偉.社會教育視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2]畢虎.李惟民.社區人與中國夢[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