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跨越21個省,長驅兩萬五千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2016年正值長征勝利80周年,全國掀起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熱潮。2016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央歌劇院創排的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于文化部主辦的2016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期間,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
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由胡紹祥編劇,雷蕾作曲,楊洋指揮,陳燕民導演。劇中主要角色分別由劉怡然、阮余群、李爽、王紅、趙一巒、尹海、賈令等中央歌劇院演員聯袂出演。全劇共分為四幕七場,再現了紅軍長征的歷史場景,全景式地展現了紅軍長征的悲壯歷程。通過將中央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紅軍一、二、四的三個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先后離開中央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川陜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進行長征,并在陜甘地區勝利會師,從而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這段歷史進行了微縮和提煉,重點刻畫了紅軍師長、連長,炊事班長、普通戰士、紅軍家屬,以及在紅軍隊伍里成長起來的赤衛隊員等數個典型人物,并借助這些紅軍戰士的犧牲,展現了長征途中紅軍英勇殺敵、百折不撓的斗爭和犧牲精神。
這是一部重大命題的、史詩性的歌劇作品。文學創作和歷史史實之間的虛實關系,是該劇不能繞開的命題。劇中的幾個重要人物——陳龍湘、石虎、王勇、老郭、苗花等,都是劇作家在搜索了浩如煙海的檔案資料的前提下,虛設而來的。那些收集到的史料和素材,被按照戲劇藝術的創作規律,以符合戲劇發展的邏輯進行整理、創作和編排。
在人物關系上,該劇第一幕采用藝術群像的效果,展現了綿綿秋雨之中,中央蘇區的父老鄉親在村口與踏上戰略轉移征程的紅軍戰士依依惜別,并同時呈現出了幾位主要角色與家人別離的情景,節奏緊湊而巧妙地交代了人物關系:戰士石虎痛別母親;炊事班班長老郭與老伴話別;懷有身孕的赤衛隊員苗花執意隨擔任連長的丈夫同行;衛生隊長方瑤將襁褓中的兒子托付于石虎的母親,難舍難分中受到擔任師長的丈夫陳龍湘的催促……隨著情節的發展和豐富,戲劇張力層層遞進——在突破艱難險阻的漫漫征程中,陳龍湘在湘江邊被俘,自己斷腸赴死;石虎在婁山關為老鄉擋子彈獻出生命;王勇飛奪瀘定橋時中彈身亡;老郭取衣燃火為戰士熬辣椒湯,凍死在大雪紛飛的夾金山;過草地行軍途中,苗花難產,死前將孩子托付于方瑤。上述幾組人物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的交叉互動,構成了全劇的人物關系,看似平行卻暗自相連:方瑤收養了苗花和王勇的遺孤,方瑤和陳龍湘的兒子被石虎的母親照料……所有的犧牲都承載著希望,全劇向觀眾傳達和還原了“革命理想高于天,信仰值得用生命捍衛”的長征精神。
優秀的文學劇本承載了語言與音樂之間的和諧統一:韻聲的協調性、歌唱的流暢性、審美的普世性和傳播的廣泛性。《紅軍不怕遠征難》在追求劇本文學戲劇性的同時,劇作家在追求劇本文學的音樂性方面也有獨特之處。整劇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在抒情場面的流暢性以及對在戰斗場面的沖突性表達時的對比、承接和切換中,都能看到劇作家為戲劇性和音樂性的統一所作的伏筆、映襯與起承轉合。歌劇的抒情是必須建立在強烈的戲劇張力之上的。劇作家在考慮到戲劇性和音樂性必須相互融會貫通的歌劇創作規律的同時,發揮藝術想象,創造出虛構的、卻合乎紅軍長征這段歷史的人物與事件,以此充實和豐富劇本的情節構成,使之既符合藝術創作規律,又具備反映歷史真實面貌的能力。
劇中幾個敘事場景的把控讓人印象深刻,如第一幕中王勇耐心地說服妻子不要給部隊添麻煩;第二幕第二場中描寫紅軍打進遵義城,熱鬧歡快的場面,以及對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同志為政治局常委等史實的敘述;尾聲中對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史實陳述等,在采用白話文文體的前提下,注重語言的結構和聲韻,能夠感受到劇作家在創作時是特別留意到了唱詞所暗含的節奏和流暢性。對于抒情場面而言,印象較為深刻的有,石虎掩護老鄉中彈后,將身上僅有的一塊銀元作為自己最后的黨費上交黨組織,而后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戰友苗花為他唱起了家鄉的山歌;苗花在難產彌留之際,深情地囑咐襁褓中的孩子記住帽子上的紅星,替娘走完征程。結合劇情和場景,那首山歌溫婉而凄涼,苗花對孩子的不舍和對革命勝利的篤定,輝映出本劇崇高的戲劇內核——倒在長征路上的萬千英雄所鑄就的長征精神。
眾所周知,作曲家雷蕾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歌曲。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是雷蕾的第五部歌劇作品。在音樂的寫作上,該劇延續了作曲家一貫的“塑造如歌般旋律”的能力。作曲家并未使用大段式地移植、改編或加工地域風格顯著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手法進行創作,而是在音樂創作中呈現出“民族化”,更多則是將如歌般優美的線性旋律思維融入到故事、人物和主題中去。這也是該劇在音樂創作上的亮點之一: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一段激昂、一曲悲壯,都被如歌如訴的旋律牽引和詮釋出來。
作為用于抒發角色感情功效的詠嘆調,它是劇中角色特定的、隨著劇情發展不斷變化的、個性化、戲劇化的抒情。劇中幾首令人印象深刻的詠嘆調,都有如歌的旋律,如第二幕中陳龍湘犧牲之前的詠嘆調;老郭犧牲之前夢見老伴的殷殷囑咐、切切叮嚀……在音樂的寫作上既講究旋律線條,也兼具發揮聲樂表演技巧的功能。從歌唱和視聽的角度來看,本劇的音樂寫作以劇情和歌詞的內容為基點,注重歌詞聲韻與旋律的結合,并能夠依照劇作要求刻畫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藝術形象。上述幾段詠嘆調將劇中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細致入微地展現,在抒情的同時將戲劇張力慢慢鋪開。全劇以歌唱性為主、如歌般的旋律隨行的歌劇寫作手法,動情動人,既塑造了女性如泣如訴中所暗含的堅忍不拔的革命形象,又呈現了男性熾熱陽剛的雄渾中面對母親、妻兒的鐵漢柔情,整部劇在抒情性的表達中像多年的陳釀,辛中透甜、苦里尋香。
近年來,中國原創歌劇新作不斷。作為一部為長征勝利80周年而作的大型史詩作品,全劇表現的是革命歷史題材、革命英雄主義的主題。綜合而言,筆者對本劇的感觸有四:
首先,在創新難度增大、觀眾審美分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按照“固有”經驗而言,對于“長征”這種“重大”的、主旋律題材的藝術創作,容易“政治先行”以“凸顯”教育意義。令人欣慰的是,本劇并未以紅軍之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主要著力點。整部劇在展現紅軍長征的同時,將筆墨重點鎖定于陳龍湘、石虎、王勇、老郭、苗花等數位個性鮮明的紅軍戰士,展現了那段悲壯征途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的別離之殤。那些離殤承載著骨肉親情、戰友之情和夫妻之愛。作品以合理的邏輯、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強烈的戲劇張力,講述和還原一段蕩氣回腸、有血有肉的歷史,令觀賞者感同身受,在仿若“切膚之痛”下感受革命先輩在血與火中的涅槃,感受長征精神所給予我們的靈魂洗禮。
其次,旋律上寫作上的“民族化”和樂隊編配上的“國際化”??傮w而言,該劇的音樂語言和創作風格呈現出一種無顯著區域性風格的民族化特征。時下,原創歌劇的民族性挖掘已不再僅僅停留于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符號性表達上,而是將更多的民族風格蘊藏于歌劇語言和旋律中,為整部作品的戲劇張力和思想表達服務。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以如歌般優美的線性旋律思維進行創作,并增強了多聲語言和色彩調配的表現力。作曲家以對旋律的駕馭能力,將非抒情性的唱詞,甚至是一般的對話、情節都譜寫成易于歌唱的宣敘調,并在處理旋律走向與漢語四聲的協調性上亮點頻現。另一方面,作曲家還能將抒情性或戲劇性的唱詞塑造成或悲情凄美、或激昂流暢的詠嘆調。在第二、第三、第四幕中,宣敘調和詠嘆調的交替出現,使音樂的展開融入到戲劇的展開之中,二者互為映襯。此舉使得歌劇更加具有歌唱性,如若能夠精細打造,不少唱段都能夠擁有廣泛的傳唱度。劇中不乏大量的調式交替以及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特別是在幕間音樂及弦樂部分的寫作中所呈現出的深沉厚重的聲效和精致細膩的配器手法等,又使該劇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而作為一部正歌劇,該劇的幾處具有激烈矛盾沖突和戲劇張力的點,配合震撼飽滿又恰到好處的音響呈現,避免了本劇在歷史的厚重性表達上僅僅是一部抒情悲歌。
再次,幕與幕之間切換的流暢性,燈光舞美服裝道具上的貼合性,使整部作品的視覺呈現上也頗具亮點。舞臺上頻頻出現的視頻設計(如序曲中天幕上出現的動態長征路線圖)與實體裝置的結合等,都恰到好處地再現了陡峭險峻的鐵索橋、湍急的河水和巍峨的雪山等,恰到好處地將視覺的畫面感與戲劇的表現力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得本劇在視覺呈現上極具時代特征,同時兼具現代舞臺的高科技質感。
最后,在舞臺表演上,演員們的聲音松弛、吐字清晰,肢體表演符合戲劇邏輯;管弦樂隊在指揮楊洋的帶領之下,抒情之時細膩婉轉、緊張之時激烈厚重,戲劇表現力十足,為本場演出增色良多。
四
除了本劇所呈現的諸多亮點之外,筆者在觀劇過程中也產生了幾處思索:
第一,本劇總時長兩小時四十分鐘,劇本在人物設定上并未有特別明顯的主配角色之分,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大渡河、夾金山等幾個長征中的經典戰役都逐一展現。是否可以將角色精簡,人物關系提煉,使腳本優于話劇,刪除轉移觀眾注意力的次要鋪陳,強調主要情節的緊張度,把觀眾的觀賞重心集中到戲劇沖突和人物的個性表達上來。
第二,合唱能夠充分體現歌劇的“立體”特征,使“戲”更集中、戲劇沖突更尖銳。充分發揮合唱的作用,是否可以適當增加合唱的部分,加大對“紅軍戰士”這一藝術群像的塑造;或跳出具體戲劇情境,以合唱的形式為局外人陳述事件、抒發情感,或將龐大的人聲與交響樂隊一起構成豐滿而立體的音響,為全劇增添史詩風格。
第三,眾所周知,紅軍是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也是一支歌聲嘹亮的部隊。在初創時期,紅軍就非常重視發揮歌曲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行軍中還涌現了大量反映斗爭生活的軍事題材作品——戰前有《動員歌》,戰時有《殺敵歌》《沖鋒歌》《喊話歌》,戰斗結束還有《勝利歌》等。長征歌曲猶如沖鋒的號角,承載和表達著紅軍戰士的樂觀無畏和堅定信念,激勵著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么,從豐富人物性格、還原歷史畫面和提升戲劇表現力的角度而言,本劇在創作中是否還可以借鑒紅軍時期的歌謠進行音樂編配和劇情潤色,從而使英雄人物的形象和紅軍長征的畫面更加鮮活立體?
以上只是筆者的觀劇體驗,定有主觀之處。感謝本劇為那些鐫刻于歷史豐碑上的數字和文字賦予了感性的溫度,令每一位走出劇場的觀眾對于長征有了一次區別于教科書式的、感性的體驗。在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這部歌劇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感受便是:長征歌聲永遠嘹亮,長征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