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學》作為一門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課程,對于外國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和熟悉中國的文學,既要選編合理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又要設置科學的評價機制,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文學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讓學生通過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文化,從而了解中國。
關鍵詞:中國文學 教學方法 文化內涵 可比性
近年來,我國漢語推廣事業發展迅速,在很多國家都掀起了“漢語熱”,通過學習漢語,世界開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熱愛中國。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不僅是一個國家文化積淀的集中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其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在文學長河中,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賢圣人、哀怨婉轉的《離騷》、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深受大眾喜愛的四大名著,也涌現了魯迅、郭沫若、巴金、老舍等有著鮮明時代烙印的大作家……學習中國文學,無論是對學生個人文學修養還是對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提高都有著重要意義。而在國外的漢語教學中,《中國文學》的開設則是一個讓外國學生很好地了解中國的窗口,該課程雖然是國外學生的一門專業課,但課時一般安排相對較少。因此,任課老師必須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了解和熟悉中國文學發展歷程,通過文學的學習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就要求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生特點以及中國文學的歷史架構,摸索出一些實用方法。本人在國外大學兩年的《中國文學》教學中,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和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選編合理的授課內容
中國文學是復雜而又成體系的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明顯的文學特征和表現形式,如先秦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教授如此龐雜的文學,如果選取重點篇目來講授,勢必會減弱文學發展的歷史線性與傳承性,而如果單純地按照文學發展歷史來講,在有限的時間內,恐怕也僅能展現中國文學這座冰山的一角。因此,根據《中國文學》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課程的特殊性,就要選編合理的教學內容,所謂合理,即是具有代表性、系統性和可比性。一是按照文學發展的歷史線性,選取各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并能與所任教國家的文學或文化特征形成可比性的作家和作品,如有些國家的人很喜歡喝啤酒,就可以適當選取一些跟酒文化有關的文學作品。人在喝酒時的心情,無非就是開心、痛苦、思念、憂愁等,因此,在講解曹操《短歌行》(其一)、李白《月下獨酌》、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時,學生更能理解詩人們彼時彼刻的心境;再如月亮在很多國家的文化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義,而中國文學中的很多名家名篇都會用月亮來抒懷,只是不同國家和文化賦予了月亮特有的意義。老撾國旗上的月亮象征著純潔、善良、美好等,而中國的詩人們又賦予了月亮更多的象征意義。《靜夜思》的思念之情,《明月幾時有》中的悲歡離合,《春江花月夜》中勾勒的動人畫卷等,學生結合自身文化的蘊含,將會對中國文學中的月亮有更深的體會,同時在對比中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選取具有典型中華文化內涵的文學內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有些中華文化的傳承有著多樣的載體,如戲曲、傳統節日、樂器、建筑等。文學一樣承載了厚重的中華文化,單純地從審美角度講解文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并不可取,學生無法真正體會文學的美學意境,反而會讓學生不知所云、失去興趣。選擇具有典型或獨特中華文化內涵的內容,既增加了新鮮感,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論語》中孔子關于“仁”和“禮”的話語,屈原與端午節的由來,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與重陽節等,《詩經》與現代音樂的改編、與舞蹈的配合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三是選取適合課外拓展與延伸的文學內容。《綜合漢語》《漢語口語》《商務漢語》《旅游漢語》等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較快地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學生自然就會產生成就感,而《中國文學》卻難以產生這種效果,尤其是古代文學部分,對學生來說,相當于另外一種語言,因此,為了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選擇一些比較適合朗誦表演的古詩文詞及適合舞臺分角色表演的戲曲和小說片段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利用多元的教學方法
國內《中國文學》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因為主要面對中國學生,而對于外國學生,如果還是沿用課堂單向講授的方式,那么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過上課時的觀察、使用、改進與總結,以下方法比較適用于《中國文學》的教學。
一是對比法。文學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在各國文學中都是不變的規律,現在很多學者也都能從世界各國文學探尋到某種內在聯系。而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愈發密切,人們對文學的觀念與理解也能找到更多共同點,而不是完全地水土不服。中國很多的經典文學作品現在也都拍攝成了影視作品,無需老師們的講解,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就能無意識地將之與自己的文化比較。這些為我們利用對比法講授《中國文學》減少了阻礙,使師生在某個點上更好地形成共鳴。例如邪不壓正、付出總有回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親情愛情友情等這些主題在不同國家的文學中都存在,它們僅僅是蘊含在不同語言的外衣之下,突破語言障礙后,學生的認同也就是達到了教學的初步目的。
二是演示法。中國文學中的古典詩詞對外國學生來說非常難,古代漢語就如同另一種漢語,而如果簡單地將這些翻譯成現代漢語講解,勢必就會缺少美感與意境,最終喪失了它作為文學獨有的特性。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講解會讓很多難以理解的語句變得容易,播放相關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示的同時,只要簡單地介紹,學生就能大概明白,如講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詩句時,配合圖片進行講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講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時,配合播放《三國演義》中該片段更能讓學生明白曹操此時的心境;講到戲曲、小說時,可以選擇其中篇目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文學的魅力。
三是討論法。討論是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印象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內涵。如講到《關雎》時,可以向學生提問:“如何看待男女青年愛情的表達方式?”也可進一步提問:“兩國男女青年愛情表達方式有何不同?”講到《西游記》時,可以播放一些電視劇片段,讓學生討論孫悟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并可以進一步提問:“這樣的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好?”當然,如果課時足夠,這樣的討論進行的頻率可以較高,更能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興趣。
四是游戲法。課堂游戲具有緩和課堂枯燥乏味的效果,老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穿插在課堂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詩句接龍、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詩句搶答、根據老師的翻譯搶答原文、根據老師的提示猜人物或作者等。
三、設置科學的評價機制
《中國文學》不同于其他課程,不應僅僅根據學生考試成績而判斷學得怎么樣,尤其是學習古代文學,學生要突破兩重語言障礙,就更顯得吃力,因此,設置科學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很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規律,更能激勵學生。
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與態度,適當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例。一方面可以將班級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定期給小組分派任務,可以是表演、報告等形式,小組得分納入個人平時成績;另一方面學生課堂積極主動回答問題或闡述自己觀點,可以視表述的完整程度給予相應分數。此外,《中國文學》也可以結合其他文化課程在每個學期進行一次中國文化知識競賽,競賽成績也可按照一定比例納入測評成績。
考試題目的設置也要更加靈活,不能僅僅是知識性的考察,增加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的主觀題,這種測試能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記憶更加深刻,也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更能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
四、強化文學的文化內涵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只是簡單地將《中國文學》當作文學課,而不去挖掘其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可取。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傳統文化正是通過文學才得以傳承與傳播。正如講解《論語》的時候,問學生:“你們知道孔子學院嗎?”學生都知道在哪兒,有些學生也在那兒學習漢語,但當問道:“你們知道孔子是誰嗎?”他們卻直搖頭,更不用說為什么叫孔子學院。又如我曾跟一位外國老師一起吃飯時,看到泰國的一個音樂視頻,他問我視頻里的是男還是女,我說不知道,然后他說中國還不開放,要是開放的話,比這個更厲害。我說不是開不開放的問題,而是文化的不同。在國外的實際教學和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卻并不為國外所了解和熟知。所以,在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更好地強化文學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強化并不是刻意為之,在中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滲透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只要找尋恰當的方式和途徑表達,學生自然會理解。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在教學中固然是存在的,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在《中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就不能過分拔高自身文學而貶低異國文學,也不要在課堂上強調兩國文化的優劣。總之,不能僅為文學而教文學,也應關注那孕育出文學的深厚文化。
在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往往只是技能的傳授,沖破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第一層障礙,讓中國與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交往有了可能。而真正要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和熱愛中國的還是文化的推廣,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使它有別于其他國家,而又能和諧共存。《中國文學》只是漢語教學課程中一門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課程,但無論是哪門課程,語言教學中的意義闡釋、情景設置及使用等都滲透著文化。作為漢語教師,傳承與推廣優秀的中華文化是工作,更是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諧共處、互相學習的必要推力。
(作者簡介:楊文琴,男,碩士研究生,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外文論與文學批評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