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學校的假期和中國不一樣,當中國在放寒暑假時,尼泊爾的學生還在正常上課。這種時間上的錯開,為國內教師和大學生去尼泊爾教中文提供了便利。
參加“無畏的旅行”項目的志愿者多為年輕人,他們花幾周時間與當地公益學校、孤兒院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教他們漢語、書法和手工,也陪他們打乒乓、籃球和羽毛球,這是一種文化輸出,也是一種人文關懷,他們的出發點是“給予”,但是在活動結束后,他們發現自己也是“收獲者”。
姓名:肖鑫、張道新
身份:教師
項目:尼泊爾中文教師
我和我的小伙伴們一起,教這些孩子毛筆字,以及一些簡單的中文歌曲。還準備了有中國特色的明信片,在贈送明信片的同時,讓孩子們了解到明信片上的中國文化,比如:中國結是什么、孔子是誰等等。
比起教授給孩子們知識,我們更希望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愛和關懷,了解到更多的中國文化,讓他們看到這個世界的不一樣。
姓名:潘文博
身份:青島科技大學學生
項目:尼泊爾殘障學校、孤兒院中文教師
來到尼泊爾后,喜歡唱歌的青島姑娘潘文博,選擇了去殘障兒童中心和孤兒院服務。這里的孩子有20多個,最小的7歲,最大的28歲。第二天,她就見到了自己難以接受的一幕:一個小姑娘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而其他的老師卻熟視無睹。
“我找了一根木頭,塞到她的嘴巴里,防止她咬到舌頭或者窒息,然后慢慢嘗試著捋捋她的腿。”事后,潘文博才知道,當地人竟然都認為羊癲瘋是不需要治療的。
從尼泊爾回來后,潘文博將赴澳大利亞留學。潘文博說:“有了這次國際義工之旅,我對志愿服務有了新的認識,也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機會進行志愿服務。”
姓名:方羽喆
身份:上海立泰語言文化學院學生
項目:尼泊爾中文教師
學校很小,卻整潔溫馨。走進教室,所有學生起立鞠躬,并用獨特的方式向我們打招呼,我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歡迎和喜悅。課堂教學比我想象中進行得順利,很快,幾乎所有同學都能用簡單的中文句式來介紹自己。有幾個孩子比較不自信,我就到他們身邊一一去聽,并糾正發音。他們比劃著手,努力說出每一個字,樂此不疲。
上六年級班最后一節課的時候,有個男生跟我說他的夢想是成為歌手,然后環游世界來中國看長城。我覺得很感動,我替他們祈禱,但愿他們的夢想都不被辜負。
四五年下來,“無畏的旅行”從尼泊爾出發,逐漸擴大規模,輻射到了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國、哥斯達黎加等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無畏的旅行”。至今已經有近兩千人參與到項目中來,他們和無畏一樣,是語言的熱愛者,同時也是語言的傳播者。
從中國來的年輕人,不遠萬里去異國小學教中文,這種通過語言的學習進行的文化交流,有純粹的快樂,背后又有深遠的意義。
希望“無畏的旅行”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