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錦

[摘要] 目的 探討倍他樂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間,該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倍他樂克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血脂、血糖的影響情況。結果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功能惡化、血脂、血糖的變化不大,但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倍他樂克不僅對患者的血脂、血糖影響較小,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倍他樂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087-02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被稱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由于嚴重且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導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胸骨后持久的疼痛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癥狀,并會改變患者的心電圖,使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增加[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為常見的,特別是室性過早搏動,一旦室性過早搏動頻發超過5次/min,呈短陣室性或成對出現心動過速,多源性或者停在前一心搏的易損期內,則會引起心室顫動或室性心動過速,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急癥疾病,具有發病急、進展迅速等的特點,若不能及時給予治療將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尤其,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使急性心肌梗塞成了高發病,其發病率逐年攀升,這就導致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引發的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成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據中國心臟中心調查研究發現:超過67%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糖代謝異常,這就表明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關鍵性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會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程,使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群體更年輕化、降低其預后效果,增強其危險性。基于此,該文將結合自己的臨床工作實踐,就倍他樂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臨床效果應用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間,該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45例,年齡38~81歲,平均年齡(50.18±10.26)歲;身高147~181 cm,平均(165.6±6.4)cm;體重44~80 kg,平均(51.2±11.3)kg。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
研究對象的選取參照如下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入組標準: ①患者本人及家屬自愿參加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的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③正在接受治療并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的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患者本人及家屬不同意參加該次研究或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心率<55次/min,血壓≤90/60 mmHg;③嚴重心力衰竭或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應給予積極的常規治療,可以采用硝酸酯類、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達到有效的調脂、降糖效果。對照組患者僅僅給予上述藥物進行常規治療,不采用其他藥物進行輔助性治療,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倍他樂克,具體給藥劑量為:以12.5 mg倍他樂克為起始劑量,2~3次/d,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每隔1 d增加12.5 mg倍他樂克,直至患者耐受量的最大值,且最大劑量應當控制在150 mg/d之內,連續服藥1個月,直至治療結束。
1.4 觀察指標
首先,測定并記錄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及治療1個月后的空腹血糖、血脂情況;其次,按時記錄兩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功能惡化、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
1.5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全部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均數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功能惡化、血脂、血糖的對比情況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心功能惡化、血脂、血糖的變化情況發現,兩組患者均沒有明顯的心功能惡化情況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血脂為(10.53±2.81)mmol/L,治療后血脂為(6.11±1.21)mmol/L,(t=4.19);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血脂為(10.24±2.56)mmol/L,治療后血脂為(6.23±1.92)mmol/L,(t=5.32);兩組患者的血脂均有明顯的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血糖為(7.2±1.3)mmol/L,治療后血糖為(3.9±0.9)mmol/L,(t=6.09);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血糖為(7.4±1.5)mmol/L,治療后血糖為(4.1±0.9)mmol/L(t=6.98);,兩組患者的血糖均有明顯的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的對比情況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以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挽救患者瀕死的心肌是治療的關鍵[3],有效減少患者心肌的梗死面積,充分保護心臟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及時有效地對各種并發癥進行處理是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原則和治療關鍵。早發現、早治療對控制患者病情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例如在患者病發初期,運用靜脈溶栓或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均能明顯降低患者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在現實中,大多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往往會因為發現晚、不重視、治療條件不具備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及時進行靜脈溶栓或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從而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4]。而糖尿病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不僅會導致多種并發癥所引起的增加患者體內血小板TXA2的合成釋放,導致紅細胞和血小板快速集聚,而且會使血液黏度得以增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形成血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一定的威脅,尤其,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當下,糖尿病的發生率不斷提高,成了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疾病[5]。倍他樂克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臨床效果早已得到了證實,但其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效果卻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該文采用倍他樂克治療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功能惡化、血脂、血糖的變化不大,說明運用倍他樂克治療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不會對患者的血脂、血糖產生不良影響。而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則說明倍他樂克作為一種無部分激動活性的β1受體阻滯藥,它主要以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為主,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倍他樂克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通過有效阻斷兒茶酚胺對竇房結及心房起搏點所產生的異位興奮灶,提高心臟的自律性,使膜穩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大限度的減緩竇性心律,提高心肌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與此同時,倍他樂克還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肌收縮的過程得以改善,減少梗死的面積,減緩心肌缺血等不良情形的發生,最終達到降低患者死亡率、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倍他樂克,不僅不會對患者的血脂、血糖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梗死后心絞痛及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及時控制患者的病情,有效緩解患者病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用倍他樂克治療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并發癥少、安全性高等優勢,可提高救治患者的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使患者預后在短期內得以明顯的改善,應當在臨床上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黎立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倍他樂克早期應用評價[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4):251-252.
[2] 王永霞,牛曉紅,朱斌.倍他樂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療效[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1,3(2):141-143.
[3] 白園園.倍他樂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療,2015(6):92-93.
[4] 楊京帆.用小劑量的倍他樂克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182-183.
[5] 柯友洋.倍他樂克聯合可達龍、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并發惡性心律失常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8):3578-3579,3581.
(收稿日期: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