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榮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將生活材料數學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應用
數學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將生活材料數學化。讓小學數學走向生活化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增加生活的技能。在此介紹我的幾點教學經驗。
一、為什么要讓小學數學走向生活
對于小學生來說,課本上的數學定理、數學公式是略顯枯燥的,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不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容易造成學習效率的低下。而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對他們來說就比較熟悉了,容易吸引他們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設置與小學生生活貼近的生活情境,把數學學習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提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進行人民幣的課堂教學時,我就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市場的游戲,給學生發數額不等的教學用人民幣道具,讓他們分別扮演買家和賣家,進行貨物的買賣活動。在買賣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用到加減法來計算找錢等,自然而然地讓他們用到了加減法,鞏固了相關的知識。同時,他們在回家之后,也能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鍛煉出的能力,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購買一些糖、醋等小件物品。在做完后還能得到家長的表揚,就更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他們會認為數學知識是有用的,是生活中離不開的。讓數學生活化,既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能力。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極大的激發。
二、如何讓小學數學走向生活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培養出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自主進行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愛玩游戲的年齡特征,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生動的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帶動學習的熱情。例如:教學位置與順序,我說從左數的第幾個小朋友坐得非常端正,讓學生找是誰,每個學生都想被老師表揚,所以,這樣的課堂氛圍,學生都坐得端正,并且認真聽講,積極發言。
2.創設生活化情境,使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
對于小學生來說,老師教的知識越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越會有興趣,也越容易記住和掌握。因此,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貼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豆豆到石頭家去玩,石頭的媽媽給他們準備了蘋果。石頭媽媽把蘋果平均分為6塊。豆豆吃了3塊,石頭吃了2塊,媽媽吃了1塊。用分數該怎么表示呢?學生對這種情況比較熟悉,大部分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他們立刻就思考了起來,很容易地得出了豆豆吃了3/6,石頭吃了2/6,媽媽吃了1/6的答案。此時,筆者就趁熱打鐵,對幾分之幾的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講解,由于有前面的計算作基礎,學生接受起來非常快,對分數的含義與用處掌握得比較牢靠。
3.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意識
其實,學生學習的課堂絕不僅僅是學校上課時的40分鐘,生活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大課堂。學生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與數學知識相關的事情,教師一定要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理解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難題。例如,學完0的意義,我讓學生在自己家里找一找,哪里有0這個數字。又例如,學完觀察物體以后,我布置的作業是用手機站在不同位置(從前面,從上面,從左面)給自己喜歡的玩具拍照。這樣,通過在生活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小學生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應用能力,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4.布置生活化的數學練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生活化的課后練習布置以及課外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鞏固作用。例如,在進行元、角、分的學習時,布置學生在放學后幫助家長去購買一件物品,記錄物品的價格,購買時給營業員多少錢,找回多少錢?同時針對這一數學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進行相關課外活動。例如,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指定一組學生當營業員,其他學生為顧客,將學習用品貼上紙標簽,寫上價格,指導學生進行購物活動。一組活動完成后將兩組成員角色對調,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與監督。通過在課外進行的數學活動,使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興趣更加高漲,能力提升更加迅速。
“文化課教學原則,不是填鴨灌輸、死記硬背,而是吃透教材,善于運用多種手段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和感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數學知識,而要善于利用一切機會,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思考,獲得感悟,鞏固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魅力。這樣互相促進,得到數學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雙向提升,以此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吳明海.德國凱興斯泰納公民教育思想之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