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英
摘 要:在小學數學新課標逐漸實施和推廣的大背景下,對于教師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要求也就隨之提高,這就需要教師突破以往的教學理念,改變常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新課程
小學數學教育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隨著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小學數學教育也在隨之發生著改變,近來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提出和推廣,預示著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模式的改革而轉變,這種轉變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教師整體擁有堅定的信念,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實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化教學模式,教學改革過程中難免出現反復。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廣大的教師群體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各種挑戰,始終堅持前進,用自己的努力付出,行使著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下面是我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方面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體會,供大家參詳指正。
一、設置情境教學模式,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傳統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基本都是教師一味地灌輸,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則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被動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講課、死記硬背的理解方式,造成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久而久之,極易形成厭學與低學習效率的惡性循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出改變,將情境教學穿插進課堂教學中,用形象生動的事物去替代學生腦海中單調的數字符號,從而起到事半功倍、潤物無聲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對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銀行是做什么工作的嗎?”同學們的回答是存錢和取錢,然后我接著提問:“那有誰去過銀行嗎?”學生紛紛舉手表示同爸爸媽媽去過銀行,于是我就趁機提問:“你們知道銀行墻壁上那些百分數在存錢時是做什么用的嗎?”學生爭相發言,基本上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一些關于利息的知識表達了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加強了他們對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聯系的印象。
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興趣是打開學生學習數學大門的鑰匙。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力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然而數學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往往使他們學習起來感到索然無味,因此使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富有魅力就要體現在強化數學練習的趣味性上。比如我在“空間與圖形”這一課的課堂練習中,盡心設計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自行討論解答。小馬虎的周末清晨:早上我從三角形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球形的衛生間洗漱,然后在圓形的桌子上吃完飯,和小明一起拿著圓形的滑板來到體育館玩,到了體育館時,人已經漸漸多起來,圓柱形的路障擺滿了會館一角,已經有些哥哥姐姐在玩輪滑了,我與小明趕緊找了個大一些的空地,開始了一上午的玩耍。這道練習題圍繞著上課所學的重點展開,將學習重點融入小馬虎的生活中,用敘事的手法表達,有趣的情景瞬間吸引了他們的好奇心,而習題中的描述與生活常識形成強烈反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停地討論和發現,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出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在生活中善于運用數學的習慣。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要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最終使學生接受和掌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教育更是如同單腿走路,行不長遠。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出來,教師只要在其中起到引導和培養的作用即可。比如,讓學生課下結組來自學教材,在課堂教學時,讓各組依次對教材進行講解,通過比較和討論,在學生中形成積極討論和自學的熱情,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角位置,教師將作為補充和輔助,適時把控課堂的節奏,將課堂氛圍帶動起來,讓學生在自由活潑中快速成長。
四、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紐帶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的良好與否直接關系著教學效率的提升。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趨勢下,教師要改變以往的知識搬運工形象,將學生置于與自己相同的平臺上,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與學生做朋友,在課上課下加強和學生的交流,適當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給學生聽,使學生在平等的交往中漸漸消除對于教師的畏懼和疏遠心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相互間的交流和溝通將會使知識的傳授和理解更為深刻,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穩步提高。
綜上所述,我對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主要是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形成和師生關系的融洽等幾方面去探究,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對于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性會有越來越多的想法和實踐,讓我們一起集思廣益,為學生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吧!
參考文獻:
[1]李桂榮.新課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策略探究[J].新課程(上),2016(11).
[2]吳斯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研究[J].新課程(中),2016(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