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譜
孩子進入高中階段出現一些生理和心理發生了的變化,這個階段是人生心理沖突最激烈的時期,我們稱為“心理風暴期”,。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有專家總結主要特點表現在:
1.不平衡性
作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處在從幼稚的兒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高中生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了落后于生理的發展,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也就是說,高中生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是不同步的,具有異時性和較大的不平衡性。
2.動蕩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造就了高中生心理過程的種種矛盾和沖突,表現出一種成熟前的動蕩性。
3.自主性
高中生隨著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事能力的發展,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始積極嘗試脫離父母的保護和管理。他們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對人生與社會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張。他們已不滿足于父母、老師的講解,或書本上現成的結論,對成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實事求是的證明和邏輯的說服力。對許多事物都敢于發表個人意見,并常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爭論不休。
4.前瞻性
處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著最廣闊的未來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離,他們對發展與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向往,發展與未來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廣闊的領域。這種面對未來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別富于理想,它引發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實現。
5.進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發展,使得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映敏捷、上進心強、不安現狀、富于進取,頗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他們樂于開拓、敢于創新、積極向上。
6.閉鎖性
高中生不像兒童時期那樣經常向成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心理的發展呈現閉鎖性特點。
7.社會性
與小學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心里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影響,他們對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感興趣,喜歡探聽新鮮事,很想像大人一樣對周圍的問題做出褒貶的評論,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日益活躍。
作為高中的班主任老師,結合我的工作經驗,覺得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與其發生心理的對接和碰撞,是使教育達到實質性的意義的捷徑。如何對接和碰撞總結如下:
一、做個“嚴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學校,老師,同學都感到很陌生,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他們第一個想知道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老師,而且這時他們會留心觀察班主任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表情,會細心傾聽班主任的每一舉動。做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像母親一樣關心他們,尤其是住校的學生,單親的學生,總是被批評的學生,不能拒讓他們覺得刻意的接近他。高中生的自尊心特別強,是他們自我意識中最敏感、最不容冒犯的部分。高中生最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為此他們努力學習,力圖在各個領域有出色的表現,爭取在集體中贏得適當的地位,得到好評和重視。但是他們獲得承認和贊賞的需求,如果不能以社會承認的方式得到滿足,往往就會以社會不容的方式去尋求滿足。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沖突和攻擊行為背后,往往都有得不到滿足的自尊需求在起推動作用。平時幾乎沒有機會讓老師接近他們,但生病的時候,你觸摸額頭的手,一個溫暖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做起思想工作自然容易的多。不過犯錯誤時,一律平等,不偏頗,覺不姑息。不能讓學生感覺你在憐憫,或者不公。
二、做個“伯樂”,建立一支“龐大”的班干部隊伍
高中生的辨證思維也發展迅速,漸漸能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就高中學生的整體來說,辨證思維的發展也還沒有完全成熟,因而高中學生看問題時的偏激傾向等在所難免。高中生在良好的教育下,具有了運用理論進行假設的思維能力,也就有了較強的思維預見性和內在性。班主任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多表揚,少批評,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欲,所以我覺得應該給更多的人機會,讓他們參與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激發學生的管理潛能和表現欲望。憑全班之力制訂出來的班規可行性和操作性較強,管理才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做個“標桿”,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高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高度發展,他們能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自我反省和監控,以提高思維的效率和品質。同時高中學生的思維更具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他們有自己的觀點、見解,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評價。他們不畏權威,敢于標新立異,頗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此時你會發現想讓學生接受你的觀點是件不容易的事,說不定在勸說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反駁的你啞口無言。“身正”對班主任來說尤為重要。班主任要為人師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個性教育學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做不到的事就不說,說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師的這種示范表率作用在學生的身上會轉化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動力,這樣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四、做個“接收”器,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高中學生的思想上,總認為自己是高中生、成年人了,能分辨是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渴望得到的是父母、老師、朋友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不是督促、教導和批評。事實上,由于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還未充分發展,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很不成熟,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總忽視對自我的要求,隨心所欲,而抱怨父母、老師的嘮叨和不理解。而作為老師和家長不遺余力的嘮叨并未取得成果,與其費心勞力的嘮叨,不如先傾聽一下他們的心聲,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暫時的理解一下,讓他們抱怨痛苦。在他們傾吐的時候你才能接近他們,幫助他們。
教無定法,沒有任何理論是可以生搬硬套的,都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有用心方可教育有度,教育有效,教育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