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冀川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國際法商系,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摘 要] 在高職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介紹了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概念和內容特點,結合實踐對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 鍵 詞] 高職學情;教學方法;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04-02
當前,我國高職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高職示范院校的建設與發展,給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對于國家整體教育的向前發展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必須依賴卓有成效的教學,因此學習、研究和掌握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就成為高職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高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和堅實基礎。所以,有必要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當前,盡管人們對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已有所認識,但改革仍步履維艱,改革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學情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已由數量擴張走向內涵式發展道路。要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加強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就必須深入研究,找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學校教育中,“教”和“學”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因此了解實際學情,為教育教學提供依據,使教師的教學改革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非常必要的,現結合河北政法職業學院的學情總結如下:
(一)學生基礎差,學習能力不高
高職錄取最低分數線多年來一直在200~300分,很多高職學生的實際成績在300分以下,基礎差是很普遍的想象。他們多數中學階段的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績及各方面表現處于中下游,高考成績不理想,思想深處有一種挫敗感和自卑感。這種基礎實際上決定了要讓絕大多數高職學生的學習出現正面向上的態勢難度不小,必須在其他因素正面引導良好、積極配合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二)自主招生導致生源質量下降
由于過去高校的盲目擴招擴建,再加上當前生源數量的減少,部分河北的高職院校開始通過單獨招生的方式擴大生源,各高校為搶生源降低了單招的門檻,這直接導致了生源質量的下降。有的高職院校為了搶生源采用給教師硬性分配指標的做法,教師完不成任務將受到處罰,導致本應該把精力放在教學上的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搞人脈,嚴重影響了教學,進而影響到專業建設和學校的品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生源質量越來越差。
(三)學生綜合素質不高,管理難度較大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心智不成熟,缺少志向和遠大目標;缺乏持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由散漫,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毅力不夠強的現象,課堂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說話等現象較多,課堂下沒有復習、預習的習慣,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較差。部分學生屢教不改,甚至擾亂課堂紀律,對教師的批評態度惡劣,使課堂管理的難度加大。
二、現有主要教學方法的優劣
(一)傳統教學方法仍然是主要模式
當前高職教學方法改革呼聲很高,但是真正落實的很少。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本科研究生的教學方法,也即以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課堂聽講做筆記為主的方式,雖然在近年信息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傳統教學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多改進,教師的課件越做越精美,視頻內容對課件的補充使課堂更加生動,但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其實變化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教師本身是受傳統教育方法所教,認為教學就應該這樣而忽視了高職學生的學情。另一方面,各高職院校招聘人才的思路仍未改變。招進的教師主要以應屆研究生為主,對實踐經驗的要求并不高。最后,高職院校的待遇對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很多專業課程只能由別的專業的教師來教,這些教師能勝任課程已經不容易,更別提完成要求更高的教學改革。
(二)新型教學方法實施難度較大
目前高職教學方法的改革很多,很多高職院校也積極組織本校教師參加各種教改的培訓。比如雙元制、學徒制更適合工科院校,文理科的院校用雙元制難度很大。又比如項目教學法,教師下課需要做大量的課程改造工作,有些知識點可以設計成項目,但更多知識點沒有很強的關聯性,很難用一兩個項目都覆蓋到。因此,邏輯性強的課程可以用項目教學法,一些文科的課程效果就不好。還有翻轉課堂,所謂翻轉課堂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視頻,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一種教學形態。然而,就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的素質而言,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能力普遍較差,學生的學習動力本身也不足,課前自學的效果難以保證,課堂效果自然也難以保證。基于以上分析,就目前高職學生的學情而言,當前很多流行的教改方法在實踐教學中實施難度較大。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方法喊了很多年,但實際應用卻很少的原因。
三、小組任務驅動的概念、能力目標、特點
(一)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概念
小組任務驅動法是指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小組來完成課堂任務,教師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傳授知識,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實踐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自由分組,由小組來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小組設組長一名,組長負責本組的考勤和完成任務工作的組織監督。組長要積極調動本組學生共同參與任務的完成,組長要保證每個組員都能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并能獨立完成任務。教師負責設計課堂任務和任務考核,教師將任務發給學生后,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完成任務后由教師抽查小組學生的回答任務,教師據此給各小組打分,每個月匯總一次各小組分數。
(二)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能力目標
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分組完成任務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分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對任務的表述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勇氣,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小組任務驅動教學的特點
1.課堂效率更加高效。小組任務驅動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考勤,小組長對組員有一定的監督責任,教師只負責出任務和考核,考勤和完成任務的過程由組長負責,組長要負責保證小組成員都能掌握所學知識點,對不能掌握的組員,組長要發動其他組員共同幫助。整個過程中,教師能更集中精力于教學,學生因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更有興趣。
2.教學方式更加靈活。相比項目教學法,教學任務的設計更加靈活,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認識到,很多知識點和技能是無法通過設計某個項目來完成傳授的。當前流行的項目教學法可能在某些聯系比較緊密的知識點的傳授上有好的效果,但大量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很緊密,把這些知識點都設計到某一個項目中的難度是很大的,效果也不會太好。
3.考核更加綜合。相比傳統教學法,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考核更加全面,不僅僅是通過任務考核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核團隊協作完成任務的狀況考核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考核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另外,小組任務完成過程中,組員要上講臺講解任務完成情況,以考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小組任務驅動的實踐應用:任務的安排,任務的組織實施,任務的考核
我們以貨幣金融學的教學為例,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們就要求學生分組,做好小組名單選派出小組長。然后教師進行任務的安排,任務安排要在講課前提前設計好,教師把任務提前打印出來作為課前材料交給學生預習。任務根據知識點和技能的不同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書本課后練習題、案例討論、上機操作、從業資格考試題等。比如,我們講授中央銀行三大貨幣政策時,在講授完三大政策基本概念后,可以先把課后選擇題作為第一個任務,然后在講完三大政策的應用后把相關案例分析作為第二個任務。第一個任務由小組以限時搶答的形式完成,教師根據完成情況現場打分,一般采用5分制。第二個案例分析任務采用小組成員上臺講解的形式,教師根據講解情況進行現場打分,也是5分制。兩個任務完成后,教師進行總結。為了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的應用,教師在實訓課環節,可以設計第三個任務:上機操作的任務。比如讓學生分析某國貨幣政策的最新變化,分析這種變化對股票、外匯、期貨市場的影響,據此制定投資計劃,并通過實訓軟件完成上機操作,教師根據操作情況打分。這樣,三大政策的知識點通過三種不同的任務傳授給學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做到了理論聯系實踐,較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到了期末本門課程結束時,教師將學生完成任務的成績匯總作為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一起作為本門課程的考核依據。
五、小組任務驅動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本人在運用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希望通過改進這些問題能進一步完善這一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如下:
(一)對組長要求較高
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組長負責小組考勤,監督組員完成任務,還要負責教會組員,實際上組長承擔了一部分教師的工作,因此組長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組長能力和積極性差別較大,一些組長團隊能力較差,不能或者不敢監督輔導組員,導致小組不能形成一個團隊,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團隊成績和個人成績有時不好平衡
小組中總有一些學生比較認真積極,另一些學生消極敷衍。因此在授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總是那幾個優秀的學生在回答問題完成任務,其他學生沒有積極參與任務的完成,這些學生會有“抱大腿”的心理。長此以往,小組成績實際上并不能反映整體成績,從而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雖然小組任務驅動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我們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也會進一步的改進,對于組長的工作,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對個別消極敷衍的學生,在考核時應當和其他學生有所區別。小組任務驅動法是我們作為高職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總結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符合高職學生的學情,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是我們對高職教育的積極探索。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它必將更加完善,更好地為我國的高職教育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史秋衡,郭建鵬.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2]李慶武.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J].職業技術,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