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田曼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 在“精準脫貧”的偉大戰略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人才支撐作用,實現湘西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招生、精準培訓、精準就業、高薪就業, 達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致富的目標,提出了精準招生與精準就業、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關 鍵 詞] 三位一體;校企合作;模式;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42-02
一、問題提出
2013年,我國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精準扶貧方針。依據“十六字”方針,湘西職業教育如何結合湘西民族地區的特點,探索一條適合湘西民族地區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湘西民族地區農民職業素養和技能,實現招生精準、育人精準、就業精準,達到學生、學校、企業、政府“多贏”的精準脫貧的戰略目標。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結合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際情況,提出了精準招生與精準就業、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二、現狀與問題
湘西州職業教育雖然通過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教育資源整合,集中優勢資源,突出重點建設,結束了過去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多頭發展的不利局面,湘西州職業教育在硬件建設方面取得了又好又快的發展,但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內涵建設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招生就業工作精準銜接性不夠
因湘西民族地區的地理劣勢,生源緊張,很多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專業需求的深度挖掘,缺乏對就業單位的深度了解,導致學生對專業結構、就業去向、就業單位、工作崗位、行業發展等了解不夠,出現了學習方向不明、動力不強,就業質量不高。
(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趨勢有一定的距離
湘西民族地區行業相對落后,湘西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基本上處于為企業輸送畢業生的初級階段,只有少數學校的少數班級與企業開展聯合辦班和訂單式培養,企業極少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訓體系、課程標準的制定,師資互培、融合、共享機制不暢,缺乏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校、政、企共建專家委員會僅停在理論階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教學手段創新不夠,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全面
2016年,對湘西州技工學校等10所職業院校進行一體化教學情況進行調查,目前僅有湘西州技工學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學校開展一體化教學,而兩所學校中,僅有數控加工技術、烹飪、電子電器、畜牧、計算機、模具制造等六個專業開展,數控編程與操作、車工技術、鉗工、PLC、數控機床維修等27個項目開展了一體化教學,一體化教學專業和項目比例均不足25%。在開展的一體化教學中,基本以實習實驗為主,而對以學生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把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方法目標、團隊目標融入項目的項目教學法理解不夠深刻,研究也不深入,教學法應用也不廣泛。教學手段基本停留在以教師講授課為主的傳統教學法上,傳統的教學手段依然強調教師“教”的核心地位,未充分發揮學生“學、做、思”的主體作用,無法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全面對接。
(四)湘西百姓對職業教育認識不足
2016年6月,調查小組隨機在吉首、花垣、鳳凰、龍山、瀘溪、古丈、永順、保靖等八縣市對1000名農村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進行走訪調查,49.8%的學生及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不了解,49.8%的家長對職業教育專業不了解,68.7%家長表示不讓孩子選擇職業教育,家長對職業教育學校、專業、課程、就業情況的不了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研究方案及解決措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入調查
深入學習精準扶貧政策,研究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研究關于精準扶貧的系列講話精神,深入調查、了解農村實際情況。
(1)深入農村,蹲點到戶,真正了解當地老百姓實訓脫貧致富真正需要什么,弄清楚當地百姓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技能,是要在家門口就業還是外出務工,是要在農村創業還是在城市里創業。(2)向老百姓介紹現代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質量評價體系、就業情況,讓老百姓了解職業教育,改變對職業教育的態度,讓老百姓認識到通過職業教育也可以實現高薪就業、創業,也可以為國家的建設、發展作貢獻。
深入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大部分企業都進行了產業升級和轉型,隨之而來的企業需求人才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通過調查,弄清企業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人才,需要哪些層次的技能人才,怎樣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如何開展校企深度合作。
(二)構建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根據學生就業需求,學校與當地知名企業開展聯合辦班、訂單培養的雙主體育人辦學模式。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要求,推進“企業+學校”的雙主體,按照“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資格證”和“一體化教學”的辦學理念,與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高技能人才的培訓體系,探索一條適合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優化課程體系。在確保學生“職業能力、人文素質、職業素養”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按照專業基礎課程相通,專業模塊相近,職業領域相關的原則,以“基礎模塊+專業模塊”的形式,校企共同優化現有的專業技術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系統構建與行業需求相對接的專業課程體系。
推進教學手段改革。以就業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教學為驅動,圍繞“做中學、學中做”的中心,把職業素養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建立校企合作長效發展機制。按照“學校、企業、政府共育人才、共管過程、共享成果、共擔責任”的要求,建立政、校、企長效合作機制,三方共同搭建就業平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共建師資隊伍、實習實訓基地;共同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推廣、咨詢和社會培訓和人才評價,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三)校企共建專業委員會,整合師資隊伍
學校、企業、行業、政府共建專業建設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共同討論專業發展趨勢,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培訓體系,根據行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專業委員會共同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整合師資隊伍,企業派遣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到學校任教授課,學校派送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產品設計、開發、加工,實現師資的高度融合,建成一支品德高尚、技能高超、理論扎實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四)校企共建、完善實踐教學條件
按照校企資源共享的原則,完善“校中廠,廠中校”建設。企業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實驗室的建設,以及真實、仿真的項目教室、現場教室建設,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具有相對應的校內實訓室和實訓車間。學校參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保證校外實訓實習基地能滿足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要求。
四、預期效果
提高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1)通過教學模式改革,精準招生。職業院校招生宣傳進村,走訪到戶,精準到人,為農民提供專業咨詢,農民可根據實際情況,精準選擇專業學習目的明確,學習動力充足,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高。(2)改革教學手段,以項目教學為載體進行湘西職業院校推廣一體化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計劃、組織、執行、反饋能力,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習內容就是工作內容,工作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帶著“問題學”,教師帶著“問題”教,提高教學過程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效果。
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能力。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學校、企業、政府三方共同搭建學生就業平臺,共同制定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共同進行教學手段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現專業設置與行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三對接”,達到資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高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實現湘西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宏偉目標。通過“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湘西民族地區的農民、適齡孩子通過職業院校的培養,有一技之長,實現精準就業、高薪就業,達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脫貧攻堅的宏偉目標。
通過研究,實現招生與就業、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位一體”,提升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精準就業、高薪就業,提升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為湘西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肖偉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
[2]常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職教通訊,2011(14).
[3]李媛媛.高職院校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