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艷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結合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技術泛指利用電腦及網絡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F如今“微博”和“微信”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網絡生活新方式,而隨之而來的是傳統媒體的江河日下。以互聯網和移動多媒體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形成巨大挑戰。筆者就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特征比較及其結合發展談談幾點認識。
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特征比較
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海量化。新媒體具有較高的信息開放度性和資源共享度,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儲為內容,建立起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并以全世界網民群體為受眾,信息的接收者亦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種信息共享機制大大拓展了新聞來源與豐富程度,使得海量信息、大數據傳播成為可能。
融合程度高、傳播立體化。新媒體新聞以互聯網絡為傳播載體,借助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手段,集成文字、聲音、圖像等表現形式于一體,使新聞信息更加充實、直觀、富有吸引力,新聞傳播也更加立體化。
交互化和即時化。自媒體采用信息雙向互動的發布和反饋機制,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在這樣的海量信息面前,每個人都扮演著信息制造、傳播、評論等多重角色。另外,信息的傳播是以“秒”為計算單位,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即時發布新信息、更新舊信息,使新聞傳播真正實現了時時交互和即發即收。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媒體帶來的新聞富礦時代,也因為多數公民傳播者的非專業屬性和個人化傾向,而產生了很大的隱患,即新聞開始功利化、貶值化,垃圾新聞比比皆是。就像現在的微信微博,開始是朋友圈溝通,漸漸變成了大雜燴,占用人們大量時間的同時,也讓人產生了逃離感。我們被大量信息所包圍,但我們卻都得了選擇恐懼癥。所以,我們盡管大量運用微信、微博等形式獲取信息,但還得依靠現在來說相對傳統的正規新聞途徑等來獲取對重大信息的確認和解讀新聞。不難看出,新媒體介質有時只給我們提供了信息,卻不能給我們提供信任。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也有其不可代替的優勢與特征。傳統媒體在組織與管理、隊伍建設、采編能力等方面都有鮮明的特點:
信息更加權威。傳統媒體在采編、發布等環節的程序已經非常成熟,非常嚴謹,有自己的一套流程,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新聞的權威性,減少了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播。
社會認可度強。傳統媒體通常是政府行為,代表政府形象,“公”權性質明顯,記者和各類采編人員通常都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受過專業訓練,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都比較強。
專業實力強。傳統媒體組織架構健全,人員組成合理,且運營時間較長,綜合實力毋庸置疑。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發展模式
推動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是2015 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而早在2014年 8 月,習近平總書記已就媒體融合發展給出了頂層設計框架,媒體界經過觀察、實踐、討論,融合發展已成為共識。更有上海、浙江等省市先行先試。不過媒體融合方向雖明,但依舊任重道遠,步履艱難。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雙劍合璧、完美對接,還需要傳統媒體人與新媒體人不斷地實踐和探索。
不管傳統媒體是不是認可,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正在一步步被新媒體所占領。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自媒體擁有了更廣闊的舞臺,在新浪微博上擁有大量粉絲個人或者機構,都可以通過微博給自己的文章帶流量。雖然從表面看,當前新媒體擠壓式的發展已讓傳統媒體備感煎熬、舉步維艱,但是從深層次意義講,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情況下有了新的機遇。新媒體發展到現階段,已在產品和商業模式上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人們選擇新媒體已不像開始那樣踴躍和興奮,這就給傳統媒體留出了非常好的機會。
面對網絡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機制、自我完善已經刻不容緩。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也必須學會互聯網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從運營媒體到媒體運營,要考慮用戶體驗,并最終接受市場考驗。要以消費者為出發點,思考問題,不斷引進新的思路,強調信息的時效性。自媒體與同樣以網絡為依存的新媒體相比,它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與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等??梢娺@兩種媒體能夠優勢互補、互相包容、互相推進、共同發展。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不僅要有新聞、有態度、有觀點、有深度、有服務,還應做到有情感、有溫度、有人文關懷。用一句話總結,在新聞高度分享化的時代里,人們更愿意分享的是感覺,而不是事實。新聞稀缺的年代,新聞本身即是最好的傳播力,但如今新聞過盛的年代,同質化嚴重的新聞海洋里,有情感有表情的新聞也許最能擊中人們的軟肋,而這恰恰是過去以客觀公正自居的傳統媒體的短板。歸根結底,就是要把握新聞規律與媒體商業化之間的平衡。傳統媒體只有發揮優勢,針砭時弊,擔當責任,引領進步,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