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麗
摘 要:語文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使語文這一學科在義務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基礎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奠定性的幫助。而在語文學習中,閱讀和寫作又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如何將讀寫訓練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綜合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研究改進的教學問題。對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提出何種策略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進行探討,與同行分享相關教學經驗。
關鍵詞: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綜合能力;以寫促讀;以讀促寫
要想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首先教師要對閱讀和寫作有更正確清晰的認識,認識到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和二者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制訂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讀寫訓練。閱讀和寫作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應看到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挖掘二者之間積極影響的因素。比如大量的閱讀是寫作進步的前提,學生在閱讀中提高了理解能力并學習了文章的寫作技巧,并將此技能體現到日后的寫作中,具體表現為寫作中表達能力的有效提高,而表達能力的提高又能促進閱讀理解的吸收能力,在此積極循環下做到以寫促讀、以讀促寫,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得到均衡發展,從而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一、從課文中挖掘“潛質”,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一篇引人入勝的課文,不在于有多么花哨的寫作技巧,不在于有多么華麗的用詞造句,而是作者在課文中體現的真情實意能被學生所感知,在課文中賦予的情感能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能感同身受。而閱讀和寫作最和諧的結合,應該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細膩的情感和對事物的生動描寫所吸引、所折服,從而得到啟發,由此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只要學生想要主動表達,寫作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種喜悅,一種迫不及待的分享,寫出來的作文也不再空洞無趣,學生心中有所思有所想,并能利用寫作的形式進行記錄,這便是讀寫結合最好的作用展現。所以教師在閱讀課中的任務,就是挖掘課文中的“潛質”,尋找文中學生感興趣的要素,引發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經驗,引導學生以作文的形式將自己的情感感悟表達出來,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中的一篇課文《走遍天下書為侶》,作者假設如果環繞世界旅行只能帶一樣東西供自己娛樂,作者會選擇一本書,并解釋了原因。文中作者對書的情感就是這篇課文的“潛質”,教師可以以旅行為切入點,引發課堂討論,若是你要去環繞世界旅行,你會選擇什么物品供自己娛樂,為什么?以此為話題開展寫作練習,學生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了寫作熱情,寫出來的作文質量自然不會差。
二、在課文閱讀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運用
在寫作中光有創作熱情還不夠,必須具備相應的寫作技巧才能在作文中更準確地表達自己所想,在故事節奏的把握、事物的描寫、情感的抒發上才能更精準,更吸引人。所以在閱讀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學習美詞美句的習慣,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方法,不能光機械地背誦和解釋詞義,更要多比較揣摩詞句在文中出現的意義。比如在《白鵝》一文中,作者對白鵝兇猛的描寫:“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亞于狗的狂吠。”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厲聲叫囂”和“引吭大叫”在文中出現位置的區別,“厲聲叫囂”用在前面是因為客人已經走了進來,鵝深感侵犯才做出的驅逐之舉,而“引吭大叫”則是人還沒有進入鵝的領地,鵝所做出的警告之舉。通過對文中用詞的分析,讓學生在寫作中對用詞造句有更精準的把握,在合適的地方用合適的詞句。
三、加大課外閱讀量,積累更多寫作素材
閱讀積累是寫作的創作源泉,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充實了自身的“閱讀庫”,有更多的見識、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厚的文學素養,在寫作的時候才能“落筆生花”,創作源泉才能永不枯竭,作文內容才會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四、進行仿寫、改寫練習
任何學習一般從模仿開始,作文也不例外。模仿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可以從體裁、手法、結構等方面進行仿照,在掌握積累一定的基礎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再進行改變創造。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續寫和改寫的訓練,給學生開一個頭,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故事續編,或者給學生一篇小文章,讓學生用自己的寫作方式進行改寫。通過以上練習能有效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結合。
總之,教師要有意識地從閱讀教學中進行寫作訓練,在寫作訓練中加強閱讀理解,做到讀寫有機融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毅.關于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
[2]王麗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0(15):13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