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惠麗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的根本,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語文課程的相關教學是小學教學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們的語言交流能力、閱讀寫作能力,以及教會他們如何將思想情感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對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升個人文化素養都大有裨益。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教研工作,將語文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是當前廣大一線語文教研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研工作;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日后的生活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此,教研工作者應該針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好好思考如何設計教學模式,以求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激發起學生對于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其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研工作概述
小學語文教研工作,即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進行教育研究。一名合格的教研工作者,首先必須是一名鉆研者,要善于鉆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及其產生的各種結果,同時要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此類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從事小學語文教研工作,教研工作者不僅要根據教學現狀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同時更要考慮到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一些新知識的接受理解能力較差的特點,設計出與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相契合的教學模式,以求達到較好的語言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不斷推進,現階段的語文教學越來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引導學生為主,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對此教研工作者就要依據時代要求,明確教學主體,設計出一種全新的、靈動的教學模式,實現師生互換,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要相應地提高一線教師的素質,培養他們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建立完善一整套合理的教研機制。
二、小學語文教研工作的策略
1.以課堂為陣地,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即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仍舊以課堂教學為主,對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是現階段語文教研工作中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語文作為一門傳遞情感、升華思想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教師單方面的講述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將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們自己去感悟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充分領略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忽略教師和學生這種地位概念,嘗試以一種平等的關系和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給學生們展示自己思想的機會,以此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教師可以和學生討論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同時說出自己對于這種事跡的感受,換位思考,倘若自己身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怎么做。通過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帶入其中,增加他們的課堂參與感,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從課題著手,提升教師解讀教材能力
根據新課改要求提升教師相應的教學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大多是教師依托課本,加上自身對于課本內容的理解,進行教學活動。因此,依據課題,提升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效果很有幫助,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1)系統性地解讀教材
每一本教材都具有相應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教師在授課之前,應該對教材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做到對自己所授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能夠了然于胸,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首先翻閱一下教材,對整個教材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細化到每個章節,弄清楚每章節的知識屬于哪個板塊,最后細化到每節課,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時間,把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羅列清楚。
(2)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
教師對于教材解讀能力的重要體現就在于對教材難點、重點內容的把握。所謂難點、重點內容就是指一本教材所要求學生掌握的核心內容。教師在解讀教材時需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正確分析找出教材中的難重點,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對這部分內容加以強調,加深同學們的印象。這對于提升語文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很有幫助。
3.設目標促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新課標著重提出的學生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學會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加深語言沉淀,產生較好的語感,發散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健全其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
(1)為學生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
設立目標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參與感,學生的參與感越強,對于所學知識的印象就越深刻,相應的就會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加以區分,保證每個水平段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都能夠完成目標,以此達到提升他們語文素養的同時,培養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2)設立的目標要具體
小學教學階段,教師在給學生們設立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即要設立學生能夠理解的具體的目標。比如給學生設置一個背誦《石灰吟》的目標,學生可以通過反復的朗誦記憶去實現它。相反,如果教師給學生設立一個模棱兩可的目標,導致學生無從下手,這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有很大打擊。
(3)給目標設立時限
教師給學生設置的目標要具有時限性,根據所設立目標的不同調整相應時間。比如可以規定一天內背會一首詩,一周內默寫一篇文言文等。給目標加上時限,可以激勵學生們努力去完成目標,只有這樣,才與設立目標的初衷相契合,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真正起到推動作用。
4.以日常活動為核心,安排好教研工作
(1)定期開展公開課
在小學語文教研過程中,教研工作者可以給老師安排一些教研活動,如開展公開課,定期安排老師開展公開課,組織其他語文老師前去聽課。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勉勵授課老師,促使其積極備課,展示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同時,其他老師也可以通過觀摩學習授課老師的教學模式,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達到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效果。
(2)開展評課活動
評課可分為師生互評和老師與老師間的互評。學校教研組可以在教學開展一段時間后,組織學生對教師的授課進行全方面評價,以學生的角度來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同時也可以開展老師間的互評,從老師的觀點出發,發現自身在授課時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全面提高教學水平,是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在給學生們打基礎,培養其相應的語文素養,因此教研工作者要著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其樹立完善的人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曉波,王曉松.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
[2]李艷容.有關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5).
[3]劉偉.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21).
編輯 李琴芳